出版时间:1997年11月 |
1997年宏观经济形势及问题
1.以高增长、低通胀为基本特征的宏观经济形势
1997年宏观经济首次达到了高增长、低通胀的理想状态,各项总量指标稳中有升,通货膨胀率8月份已接近于零;1—8月份全国乡及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累计比上年同期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上半年增长13.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1—8月份累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幅也与上年持平;进出口总额增长13.1%,比上年同期提高11.8个百分点,贸易顺差25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05亿美元;工业产品销售率1—8月份为95.1%,比上年同期提高近1个百分点。1997年财政金融形势同样稳中趋好,1—8月份累计国内财政收入增长27.3%,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8个百分点,财政支出增长19.2%,收入增长继续高于支出增长水平。在上述宏观背景下,企业经济效益有较大改善,在1996年大幅度滑坡的情况下,开始出现恢复性上升趋势,1997年1—7月份实现利润比上年同期增长33%,其中国有企业增长92.8%。粮食的增产也是近年物价持续走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预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约增长9.7%,增幅与上年持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约27100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29000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左右;进口总额约1490亿美元,增长6%,出口总额约1800亿美元,增长17.7%。与此同时,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5%,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
从以上预测数据可以看出,1997年宏观经济各项指标均有适度增长,特别是出口增长有较大幅度提高,且在各项总量指标呈高位缓升趋势的同时,物价指数进一步走低,这一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如能继续维持,则“九五”目标的顺利实现将不成问题。
2.1997年经济增长中的矛盾与问题对宏观经济稳定的负面影响不容低估
(1)企业经济效益未见根本改观。总体上看由于1997年宏观环境较为宽松,货币政策在从紧的情况下进行了适度微调,企业直接融资渠道进一步放宽,加上外汇储备的持续增长,社会资金较为充裕,大多数效益好的企业基本摆脱了资金匮乏的状况。但由于市场环境、发展环境即结构调整、体制环境等方面未有根本转变,因而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扭亏增盈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前一段经济效益的提高还属恢复性的,并未使企业经营状况有较大改观。据调查目前影响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主要因素,一是体制仍然不顺,大多数企业的经营机制、产权划分、用人制度、分配制度及富余人员分流、社会职能剥离、领导班子、职工素质等问题都还未得到很好的解决;二是资产重组、资本运营还远没有运作起来,以至生产能力闲置或重复生产,规模效益差,大而全、小而全,固定资产不能保值增值等问题仍然得不到解决;三是除试点企业外,大多数企业资产负债率仍居高不下,长期贷款形成的历史欠帐及由此产生的利息负担仍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四是企业内功不强,如技术改造、产品质量、主导产品的形成等一系列问题都困扰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2)目前经济增长的主要矛盾仍然是结构问题。1907年以来以资产重组、企业兼并、破产为主要途径的产业结构调整虽然有较大力度,但距经济增长所需要达到的各产业部门的协调发展和资源配置的合理程度,结构调整还远未到位,具体表现为:第一,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缺乏有效的融资手段,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第二,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转移的相对滞后,进一步拉大了地区间收入差距,使广大农村和不发达地区市场难以全面启动;第三,三次产业结构仍然不合理,第三产业比重仍然过低,第一产业仍处于低效益、低技术含量、分散化、集约性差的落后状态;第四,所有制结构调整急需加大力度,改变目前国有经济比重过大,分布面过宽的状况;第五,收入分配结构的不合理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长期发展的突出问题。此外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渠道是实现资产存量重组和优化配置。而目前资产重组中存在着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一是资产重组的主体目前还主要是政府,重组方式也主要是行政划拨,重组中政府的行政行为没有过渡到企业的市场行为。二是作为资产重组的重要渠道,企业的产权交易市场欠发达和完善,使资产通过市场进行流动的渠道不畅。
(3)金融秩序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