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1997年11月 |
1998年仍坚持“稳中求进”的政策基调
党的十五大召开前,海内外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形势好转抱较大希望,以为中国经济将借国有企业股份化的浪潮迅速升温。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四次代表大会后的形势走势,的确无一例外是这样走过来的。十一大后,出现了全国大干快上的“洋跃进”;十二大,结束了80年代初期的调整,经济很快转向扩张繁荣期(1982—1985年);十三大推动了1988年经济的“过热”;十四大使随后几年的经济走上高速增长的轨道。这次十五大结束后,经济增长应该会加快些,会推动稳定回升,但是,回升是渐进的、轻缓的,而不会急速升温。其理由是:
第一,1996年年第四季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稳中求进”,不是一个短期策略,而是整个“九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的基本方针,主要目标是在总量稳中求进下加大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的力度。
第二,作为宏观调控中心的中央银行,在整个“九五”期间都将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十五大后,货币政策操作应表现出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有分寸地调整控制力度,比如合并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但不会明显放松货币供应量管理,通过管住货币来稳定经济将是稳健型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思路。
第三,十五大肯定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资本组成形式之一,没有姓公姓私之分,强调国有企业可以没有顾虑地选择股份制作为改革途径之一,但是,中央汲取过去搞经济运动的教训,提醒企业不要以为“一股就灵”,各地不要搞股份化运动,改革途径的选择要根据各地、各行业、各企业的具体情况来定。
第四,宏观决策层近几年宏观管理的重点,不是提高速度,而是加快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重建微观经济基础和通过优化结构来提高经济运行的素质,这就要求经济形势既不能太冷,又不能太热。
第五,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保持在9.5—10%之间,已经不算低,1996年9.7%,1997年上半年9.4%,下半年大约在10.2%,全年平均估计为10%左右。1998年的计划值应该定在9%,全年实际值将比1997年加速,但是也不会过于明显,有可能在10.5%左右,这也就是“稳中求进”的内涵。
实现第二个“低通货膨胀和高经济增长相结合”年份已成定局
1996年,是改革以来实现“高经济增长与低通货膨胀相结合”的第一年,GDP增长率为9.7%,通货膨胀率为6.1%。1997年1—8月,全国零售物价比上年同期累计上涨为1.4%,其中,8月份比上年同期只上涨0.1%,比7月上涨0.6%。如果再下跌,物价上涨率就会成为负值,估计不会出现这种结果,从趋势上看,9—12月的物价有可能反弹。反弹的顺序,先是农副产品价格,然后是生产资料价格,但是反弹的幅度不会太大。这样看来,全国的零售物价上涨率预计不会超过3%,这个指标相当于商业银行1年期存款利息7.47%的2/5,如果GDP增长率达到10%左右,通货膨胀率不足同期经济增长率的1/3。因此,1997年是第二个明显的“高经济增长与低通货膨胀相结合”的年份。
经济缓慢回升中,“景气交叉”的特征明显
1997年下半年的经济增长率比上半年快0.4—0.6个百分点,1998年又将比1997年快0.6—0.9个百分点,表明中国国民经济运行已经进入渐进回升轨道。这个回升至少有三个重要特征:
第一,力度不大,每年回升0.5个百分点,这和1987年、1992年的急速回升是不同的。
第二,有波折和反复,从速度和效益来看,工业增长率在1997年4月就已经从前期的谷底转向回升,然而目前的工业增长率只有11%左右,8月份只有10.9%。
第三,不同地区、不同产业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的“景气交叉”特征明显,有的地区、产业和企业已经走出低谷、转向回升;有的还在低谷徘徊;有的甚至还在走下坡路。从地区角度来看,东北、西北、西南部多属后两种情况,东南沿海特别是上海、深圳、海南、福建以及江浙一带多属前一种情况。
企业整体发展困难较多,但上市公司效益转好的趋势不变
1.基本格局
1993年以来的调整,扭转了宏观经济不平衡的格局,在过高的经济增长速度降下来的同时,通货膨胀以更快的幅度下降,但是,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比较困难,尤其是钢铁、纺织、机械、煤炭、水泥、汽车等工业行业的企业,明显开工不足,在职失业人员增多,工人领不到工资的现象1997年比1996年更为突出。
但是,1997年5、6月份以来,企业的困难程度有所缓解,特别是上市公司的效益有较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