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1年02月 |
21世纪的头10年是北京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十年。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步伐已近尾声和北京在中国经济信息化进程中领跑地位的确立,首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重要契机。伴随首都城市功能的完善、经济规模的扩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包括近郊区在内的城八区已成为支撑北京发展的核心地区。城、近郊区经济发展的状况及其差异,既关系到北京“新三步”战略的实现,又影响着各区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因而日益引起广泛的关注。本文从区域收入差异格局的变动和经济增长的不平衡两个方面对城、近郊区经济发展差异进行初步评估,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及其对城市整体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对目前北京城、近郊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判断
1.区域收入差异的变动格局
自1994年[1]起海淀区人均GDP一直居八区之首,1999年为14321元,是崇文区的4.7倍;中心城区的人均GDP一直低于近郊区,1999年近郊区人均GDP是中心城区的2倍。如果大致以长安街为界将城近郊区分为北南两部分,北部包括海淀、朝阳、东西城四区,将石景山归入由宣武、崇文和丰台组成的南部,则南部人均GDP一直低于北部,1999年北部人均GDP是南部的2倍多。
采用变异系数[2]来衡量区域间相对差异的变化。计算1994~1999年城近郊区人均GDP的变异系数,结果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1994~1999年各区间人均GDP的变异系数逐年增大,即人均GDP的区域相对差异逐年扩大;中心城区与近郊区人均GDP相对差异也逐年扩大;南北部相对差异也呈扩大的态势(见图1)。
图1 北京市城近郊区人均GDP相对差异的变化
由于现行统计体系中各区GDP仅以区属经济为统计对象,而区属经济在各区区域经济中所占比重各不相同,并且随着多种所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区属经济比重自90年代有较大变化,因此仅考察人均GDP难以全面反映区域收入差异变动的真实情况。为此分析城、近郊区人均财政收入,以衡量区域收入差异变动。1992~1998年西城人均财政收入居八区之首,1999年东城上升为第一,人均财政收入为1834元,约为丰台的2倍;中心城区人均财政收入一直高于近郊区;北部一直高于南部。计算1992~1999年城、近郊区人均财政收入变异系数,结果如图2所示。图2显示各区人均财政收入相对差异在1992~1993年扩大,1993~1995年缩小,1996年后又逐渐扩大,总的趋势是在波动中扩大;中心城区与近郊区人均财政收入相对差异在1992~1993年缩小,1993~1994年扩大,与各区间相对差异的变动相反,1994年后其变化趋势与各区间相对差异的变动趋势相同。南北部的人均财政收入相对差异变动与各区间相对差异的变化大体相同,但1998~1999年南北人均财政收入相对差异有明显缩小。
图2 北京城、近郊区人均财政收入的相对差异
人均年收入也可以反映区域收入差异。由于缺乏各区人均年收入资料,以职工工资代替分析。1992~1999年的多数年份海淀区职工工资最高,崇文最低,1999年前者为后者的1.4倍;中心城区职工工资平均水平一直低于近郊区;南部职工工资平均水平一直低于北部。1992~1999年城近郊区职工工资的变异系数计算结果如图3所示。图中各区间职工工资的相对差异呈锯齿状波动,差距没有明显扩大;中心城区与近郊区相对差异在波动中显著缩小;南北相对差异1993年后逐步扩大。研究显示,虽然目前工资只在国人的收入中占一定比例,但通常工资外收入的高低与工资高低成正比,因此用工资资料代替进行收入差异分析可行,但可能造成衡量差异比真实差异偏小。
图3 北京城、近郊区职工工资相对差异
2.区域增长差异的变动
分别计算1994~1996年、1997~1999年城、近郊区GDP年均增长率(见表1),发现中心城区GDP年均增长速度始终低于近郊区。1994~1996年北部增长速度快于南部,而1997~1999年南部快于北部。1997~1999年城近郊区GDP增长率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都小于前一期(见表2),表明北京城近郊区经济增长速度上的差距正逐渐缩小;中心城区与近郊区在增长速度上的差距扩大;南部与北部的差距在缩小。
表1 1994~1996年和1997~1999年北京城、近郊区GDP年均增长率
表2 1994~1996年和1997~1999年北京城、近郊区GDP增长差异的变动
3.小结
综上可知,北京城、近郊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在不同层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①就各区之间而言,人均GDP的差距持续扩大,人均财政收入的差距在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