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5年07月 |
一 我国新闻人才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探索阶段:(古代新闻事业的产生~1919)
1.古代的新闻发展状况
中国是世界上最先有新闻事业的国家。根据现有的材料,中国的报纸始于唐朝,出现了以“开元杂报”、“敦煌进奏院状”为代表的,从官文书中游离出来的原始状态的报纸。到宋代,出现了由政府统一管理发行的官报——邸报。与唐代的进奏院状相比,宋代的邸报具有更多报纸的特征和更浓厚的封建官报的色彩,已经完全从官文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和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同时政府为加强对邸报的控制,制定了“定本制度”。即进奏官们必须根据官方审定的邸报样本,进行发报,不得超过范围,从而使邸报更好地贯彻中央政府的意图。这种严格控制报纸言论的制度一直沿用到宋末。元明清三代都存有邸报发行制度,而与官报同时存在的还有更能满足民众信息需求的民间小报。各代政府都对民间小报予以严格控制与打击,以维护封建统治。
近代报刊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传入了中国。从19世纪70年代起,在上海、广州、汉口等少数地区出现了第一批国人报刊。这些办报人员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较多接受西方文化思想教育、具有社会改革要求的知识分子;二是商界人员;三是洋务派官员。[1]这些国人自办报刊重视反映民情、传播时事与知识、影响舆论,揭开了中国新闻事业的新篇章。其中王韬的《循环日报》以及郑观应发表的政论文章影响深远。
甲午战争之后,维新运动风起云涌。这个时期,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重视运用报刊来传播“维新思想”。并且通过创办报刊,积累了办报经验,培养和锻炼了自己的办报骨干。在维新派的带动下,戊戌变法时期,出现了国人创办近代报刊的第一个高潮。据统计,1895~1898年国人新办报刊达94种,分布于20多个城镇。[2]《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成为了第一批中国政治团体机关报,标志着中国政党报纸的萌芽。
随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开始进入高潮,革命报刊宣传也随之进入普遍开展的阶段。到武昌起义之前,海内外共出版革命或倾向革命的报刊160余种。为打击日益高涨的革命浪潮,清政府从1906年起制定一批新闻出版法规。其中1908年颁布的《大清报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新闻法。[3]在清政府的专制淫威之下,许多报刊和报人遭到严重摧残和迫害。据不完全统计,在1898~1911年的13年内,至少有53家报纸被禁或被处分,2名报人被杀害,17名报人被监禁,100余人被传讯、拘捕、警告或押解回籍。[4]
2.辛亥革命之后的新闻发展状况
辛亥革命胜利后,全国形成了第二次办报高潮。据当时统计,全国报纸徒增至500家,总销数达4200万份,均属于历史新记录。[5]1912年6月在上海中国报界俱进会召开特别大会,讨论参加国际新闻协会、办新闻学校、设立记者俱乐部等问题。整个新闻界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6]同时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撤销了《民国暂行报律》,坚定维护言论出版自由。
“二次革命”之后,报界发生“癸丑报灾”:袁世凯用武力镇压异己报刊,到1913年底全国报纸锐减300多家。新闻记者有60人被捕,24人被杀。但在此期间也有少数记者如黄远生、邵飘萍等脱颖而出,但也未能充分施展才华。中国近代民族新闻事业随着民主革命的失败陷入低潮。
(二)曲折发展阶段:(1919~1949)
1.“五四运动”时期的新闻事业(1919~1921)
五四运动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我国传播开来,出现了《劳动者》等第一批工人报刊,并涌现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这为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提供了思想旗帜、编者作者队伍和组织领导力量等必要条件。同时,在这一时期,我国的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同时举办研究班,培养会员百余人,为新闻界输送了优秀人才,如高君宇、罗章龙等。
2.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1921~1927)
1922年中共“二大”之后,中国共产党选派忠实党员主持党的报刊宣传工作,从组织到思想上来保证共产党对无产阶级报刊的统一领导。同时,也对无产阶级党报工作者的基本品格提出了要求:忠诚党的事业,立志献身大众利益;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洞悉国内外政治时事;深入群众,勇于实践,不畏艰苦,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