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环境压力与能源环境战略——中国“供给管理”的重大课题
    ——中国“供给管理”的重大课题

    作者:贾康 出版时间:2014年11月
    摘要:

    本文以“胡焕庸线”为思考起点,提出了中国特殊的“半壁压强型”之上“三重叠加”的能源、环境压力与挑战的严峻性,即胡焕庸线东南约42。9%国土上居住约94。2%人口所带来的能源—环境压强,加上近几十年来经济起飞阶段粗放型高速增长形成的能源—环境高压强,再加上资源禀赋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形成的能源—环境高压强,与以雾霾为代表的环境危机因素的出现密切相关,进而强调优化中国能源—环境战略所必须把握的特殊针对性,并引出其与“供给管理”的天然联系,以及实施有效“供给管理”的路径、重点和应有的理论引领。

    Abstract:

    Taking HU Line as a starting point,we observe and sum-up the serious energy-environmental intensity of pressure and challenges in China,specially identified as “Half-part-under-total Intensity of Pressure Type”,with the triple overlapped:(1) the energy-environmental intensity of pressure form from the phenomenon that the population on southeast part is 94.2% of the total while the land area is only 42.9% aside the HU Line;(2) The heavy energy-environmental intensity of pressure along with the intensive high speed economic growth in take-off stage in recent decades;(3)The heavy energy-environmental intensity of pressure caused by the “coal-majority” energy structure of the natural endowment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cocrisis factors taking smog as a symbol. Then we emphasize on the special targeted aspects when optimizing China’s energy-environmental strategy,and draw off the natural contact to Supply Management,and then discuss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pply Management about the logical path,emphases and the theoretical guiding.

    本文结合对中国基本国情的一个特定分析认识角度,概要研讨怎样有针对性地形成适合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环境战略和策略。

    从2013年到2014年的经济社会生活中,雾霾事件带来的冲击,使我们更加感到特别需要在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视角上深入研究怎样更有效地贯彻科学发展观,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化解环境、资源矛盾凸显对我们形成的明显制约。

    屡次出现的雾霾动辄打击大半个中国,已有“民怨沸腾”的特点,也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我们已看到一些针对性的举措,社会方方面面也都在提出了各自的一些认识和建设性的看法。作为研究者,我们注意到有一个特定的视角值得进一步发掘做出深入分析,就是所谓“胡焕庸线”对于基本国情的一种刻画。由此切入,首先形成一个大的认识思路,直观表现为一个框图,用以表明分析认识的基本逻辑和技术路线。

    图1 本文论述逻辑

    在基本国情层面,20世纪30年代已经有胡焕庸教授在研究中发现,把黑龙江瑷珲和云南腾冲两点连在一起形成一条直线以后,这条直线的两边,一个是西北方向,一个是东南方向,可以形成一种国土和人口之间的鲜明对比。以大概45度角的胡焕庸线为分界线[1],中国东南半壁36%的土地供养全国96%的人口,西北半壁64%的土地仅供养4%的人口,二者之间人口密度之比高达42.6∶1,这是当时的数据。

    以2010年前后的数据与胡教授当年的做一比较,就会发现这个数据的变化很小。七八十年间若干轮次的西部开发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传统体制下的支边和千年之变后的“西部大开发”,至2010年前后,中国人口仍然有94%左右在胡焕庸线东南半壁,国土情况的变化也不太大。[2]胡焕庸线作为主轴,不仅在全国划分出东南、西北两部分极为悬殊的人口密度,同时也可以更真切地使我们认知,中国绝大多数处在胡焕庸线东南半壁的社会居民所面临的随能源耗费、资源使用而来的空气、水流环境等方面的环境压力的特殊性。这十分有益于从实证角度深化认识我们的基本国情。把胡焕庸线可以揭示的基本国情作为一个起点,我们试图以“半壁压强型”来说明实际上绝大多数中国人在发展空间格局上的特点。

    因人口密度不同,衣食住行、取暖、供热、用电、耗油等资源的获取或使用,会在分布和“压强”上具有明显的区别。我们且不论可以从西部和国外获得多少资源,现在的实际情况仍然是以四成出头的国土对应超过九成的人口。这样如果把东南半壁的人口密度作为中国的人口密度,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人口密度的排序中,会使中国从原先的全世界第11位,一下跃升到世界第5位。

    从人口密度再说到中国的汽车密度。按全部国土和全部人口平均下来中国的汽车密度仍是相对较低的,但是如果按照东南半壁的格局计算一下,实际上在这部分国土上我们的汽车密度已经和美国差不多了。其他的一些指标也都可以做类似的数据比较,能让我们更真切地知道现实的资源环境制约是在什么样的数量级上。也就是说,特定的胡焕庸线概念可带来一个基本资源耗费形成的环境压力在单位面积上的压强的概念。

    与此相伴随的,是我们必须认识的中国这几十年进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特定经济起飞高速发展时期(虽然这个时期现在正从高速发展变为次高速或者中高速发展,但是其基本特征仍然存在),必须指出的是,这一发展时期带有明显的外延型、粗放型特征——从中国单位GDP伴随的资源能源消费,中国每一年在全球经济中所耗用的钢材、水泥的比重等,都可以看出这种粗放型特征。胡焕庸线“半壁压强型”是从地理经济学角度形成的认识,加上特定阶段的因素之后,便进一步提升了中国资源环境方面的压力。在此后面还有第三重叠加:在胡焕庸线基本格局上叠加了我们粗放型高速增长阶段特定因素之后,还叠加有中国自然资源禀赋决定的“以煤为主”的基础能源格局,而煤炭作为资源能源客观地带来的很高的环境负担、污染压力是有目共睹的,在这方面也可以做出一系列具体的实证分析。

    所以必须指出,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我们在讨论多年之后,现在可以更鲜明地刻画为在世界上颇为独特性的“半壁压强型”基础上的“三重叠加”,因而必须进一步做出更具体的讨论。关于中国要保持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它所面对挑战的特殊性,以及在有了关于这种特殊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