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4年12月 |
一 辽宁2012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
2012年,辽宁生态文明指数(ECI)得分为90.64分,排名全国第4位。具体二级指标得分及排名情况见表1。去除“社会发展”二级指标后,辽宁绿色生态文明指数(GECI)得分为75.55分,全国排名第8位。
表1 2012年辽宁生态文明建设二级指标情况
辽宁2012年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特点是,生态活力居全国领先水平,社会发展居于上游水平,环境质量欠佳,协调程度总体良好。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类型上,辽宁属于生态优势型(见图1)。
图1 2012年辽宁生态文明建设评价雷达图
2012年辽宁生态文明建设三级指标数据见表2。
具体来看,在生态活力方面,湿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和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两个指标全国排名靠前,均位于第7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森林覆盖率、森林质量居于全国中游水平。
在环境质量方面,化肥施用超标量居于全国中游水平。农药施用强度较高,地表水体质量和环境空气质量较差,三个指标均居于全国中下游水平。
表2 辽宁2012年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结果
续表
在社会发展方面,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位列第2)、城镇化率(位列第5)、人均GDP(位列第7)三项指标处于全国上游水平。人均教育经费投入、农村改水率居于全国中游水平。服务业产值占GDP比例较低,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
在协调程度方面,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二氧化硫排放变化效应、COD排放变化效应居于全国上游水平。能源消耗变化效应、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率处于全国中游偏下水平。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较低,全国排名第29位。
从年度进步情况来看,辽宁2011~2012年度的总进步指数为6.58%,全国排名第5位。具体到二级指标,生态活力进步指数为-0.84%,居全国第30位。环境质量进步指数为4.07%,居全国第6位。社会发展进步指数为8.92%,居全国第18位。协调程度进步指数为14.92%,居全国第5位。从数据可见,辽宁2011~2012年度环境质量和协调程度进步指数较高,全国排名靠前,而生态活力进步指数则出现了负值,排名也欠佳。
具体到三级指标来看,辽宁2011~2012年度环境质量和协调程度进步率排位靠前,这主要得益于地表水体质量、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率、COD排放变化效应、氨氮排放变化效应等指标都出现了较大的进步。生态活力进步指数出现负值,主要源于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的下降。部分变化较大的三级指标见表3。
表3 辽宁2011~2012年部分指标变动情况
二 分析与展望
总体而言,辽宁生态文明指数排名靠前。生态活力和协调程度都处于全国领先位置,社会发展也较好,但环境质量不够理想。从年度进步情况看,辽宁总进步指数排名靠前,其中环境质量和协调程度进步指数排位靠前,社会发展进步指数居中,而生态活力进步指数出现负值,排名欠佳,其中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问题需要加以关注。
在生态活力方面,辽宁具有较好的自然生态条件,并且一直重视森林、湿地等生态要素的保护和管理。例如,在《辽宁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年)》[1]中,辽宁对全省林地保有量、森林保有量、森林蓄积量等方面都提出了规划,要求加强林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严格保护公益林地,积极补充林地资源,同时要求省内各地区编制市、县两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这些措施有效保证了辽宁的生态活力在全国的领先位置。但从生态活力的年度进步情况看,辽宁2011~2012年进步指数出现了负数,在全国排名也靠后,这主要源于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出现了小幅下降。辽宁环保部副部长对此进行了分析[2],认为原因主要在于自然保护区空间结构不合理、开发建设对自然保护区的压力增加、监管不力导致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干扰明显。同时,辽宁也提出了相应对策,包括健全监管体系、提升监管效果、鼓励公众参与等。这些政策能够逐步提升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水平,进一步促进辽宁生态活力的进步。
在环境质量方面,辽宁农药施用强度相对较高,地表水体质量和环境空气质量相对较差,这些都导致辽宁环境质量排名靠后,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国家相关部门和辽宁省都十分重视地表水体质量的改善。2012年8月,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环保部与辽宁省政府签署《加快推进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协议》[3],全面推动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