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5年03月 |
一 改革开放25年来河南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回顾与分析
1.河南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的二十五年,是全省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总结过去,河南非公有制经济大体经历了萌芽一起步一调整一快速增长一健康发展五个阶段。
(1)萌芽阶段(1979~1982年)。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对非公有制经济问题,党和政府在政策上开始松动,人们在观念上开始解冻,非公有制经济在形式上趋于公开,个体工商户在数量上明显增长,私营企业在个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渐以个体“大户”的形式自发地萌生出来。
(2)起步阶段(1983~1987年)。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中央改革开放政策和连续几个1号文件,为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在政策上提供了宽松的环境。乡镇企业、家庭手工业异军突起,大批富余劳动力加入个体工商户队伍。在个体经济发展的同时,私营经济开始起步。加之国家在资金、物资、原材料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和集贸市场的蓬勃发展,把全省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推向了高潮。
(3)调整阶段(1988~1991年)。1988年我国经济发展一度出现过热现象,下半年国民经济进入“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时期,使河南省刚刚发展起来的个体、私营经济进入徘徊观望状态。从1990年下半年开始,全省各地认真贯彻江泽民同志国庆四十周年讲话精神,同时,政府各部门采取一系列的办法措施,逐步使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得到了回升。
(4)快速发展阶段(1992~1996年)。以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为标志,“三个有利于”思想成为全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方针,国家和河南省都相继出台一系列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法律法规、政策方针,河南个体私营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5)健康发展阶段(1997年以来)。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经济增长速度的平均回落,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数的增速也开始下降,实现了由快速超常增长向健康发展状态的转变。
2.河南省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非公有制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补充地位”上升为“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已成为推动河南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1)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河南经济中最具有活力的增长极。据统计,1978~1990年非公有制经济占全省GDP的比重从3.6%上升为15.9%;1990~2001年,占GDP的比重由15.9%上升到38.82%,2003年非公有制经济生产总值已占全省GDP的40%以上,十年间提高了25.5个百分点。
(2)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河南增加社会资本和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1981~2002年,民间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2003年不包含外资的民间投资达到742.4亿元,同比增长25%。非公有制经济上缴税收比重不断提高,到2002年底已接近25%;不少县区非公有制经济的税收超过30%,最高达到60%~70%。税收增长从1995年以来连续8年超过50%。
(3)非公有制经济为河南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稳定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不仅为城乡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广阔的门路,减轻了社会的就业压力,解决了相当一部分待业青年、社会闲散人员的就业问题,而且为国有企业改革中大批下岗职工提供了就业机会。1995~1999年,河南民营企业从业人员由242.75万人增加到380.4万人,年均增长11.34%;民营经济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由5.38%上升到8.52%,提高了3.14个百分点。
(4)非公有制经济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对社会公益事业、福利事业贡献突出。一大批先富起来的个体私营业主,在抢险救灾、捐资助学、扶贫济困、修桥铺路等社会公益事业方面慷慨解囊,表现出了极大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据统计,已实施光彩项目1169个,到位资金22亿元,带动脱贫人数50万余人,安排就业30万余人,安排国有企业下岗职工46万人。
(5)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为河南实施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提供了有利的环境。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河南非公有制经济已初步形成了与国有经济分工合作、功能互补的格局,从而为国有经济实行战略性调整创造了条件。此外,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嫁接和渗透,使闲散的社会劳动力、社会资金、技术、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能够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得以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生产力,优化资源配置,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6)非公有制经济在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