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4年02月 |
文化产业是我国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而壮大起来的。考察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情况和阶段特征,将有利于我们从总体上认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背景条件及发展方向。
一 我国服务业发展的阶段特征
(一)恢复性高速增长时期
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下,我国服务业发展长期不被重视,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以后,服务业进入全面快速发展的新时期。1981~1990年为恢复性高速发展时期,服务业年均增长12.3%,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快3个百分点,超过工业增长速度2.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由21.8%提到到31.3%,10年提高9.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加就业岗位645万个,高于第二产业每年增加615万个的水平,占10年全部新增就业岗位的66%。这主要得益于改革政策释放的巨大动力。经过这一时期的发展,初步缓解了居民出行难、购物难、在外就餐难、修理难等问题,传统的、面向居民基本生活服务的服务业得到较大发展。
(二)保持适度快速增长时期
1991~2000年,服务业虽然低于前一时期的增长速度,但依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这一时期服务业创造的就业岗位大幅度增加,成为吸收就业的主体;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内部结构明显改善;但是,由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性障碍还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服务业蕴藏着的巨大增长潜力有待发掘。
1.服务业总量稳定增长,规模显著增大
1991~2000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1%。200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9904.6亿元,是1990年的5.1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3.4%。服务业的数量规模显著增大。上世纪80年代初,服务业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增加值不过10亿元左右;而1991~2000年,服务业增加值平均每年达2409.1亿元。
2.服务业成为吸收就业的主要渠道
服务业从业人员由1990年的1.2亿人增加到2000年的1.87亿人,10年时间,创造6700万个就业岗位,平均每年新增670万。服务业不仅吸收了绝大部分新增劳动力,而且还吸收了部分第一、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由18.5%提高到27.5%,提高了9个百分点,而同期第一产业从业比重降低1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从业比重仅增加1.1个百分点。服务业已经成为吸收就业的主体。
3.服务业内部结构明显改善
20世纪80年代服务业增长,主要靠商贸餐饮、交通运输、居民服务等传统行业带动。90年代则是电信、金融保险、房地产、社会服务、文化教育、科技综合服务等新兴产业或高附加值产业迅速发展。这些行业占服务业的比重由1991年的39.8%提高到2000年的50.8%。
(三)服务业增速趋缓时期
进入“十五”以来,服务业增速逐渐趋缓,内部结构继续优化,服务业领域的改革进一步深入,服务业投资和利用外资大幅增加。
2000~2002年服务业年均增长8%,略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长7.8%的速度,明显低于第二产业年均9.2%的增长速度。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不升反降,2001年为34.1%,2002年降为33.5%。今年第一季度,服务业出现了近3年来的好势头,第一季度增长率比上年同期增长了7.6%;但进入第二季度以后,由于“萨斯”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服务业受冲击最大,上半年增长率只有4.2%,同比回落2.4个百分点,低于同期GDP8.2%的增长率,更是大大低于第二产业11.6%的增长率,占GDP的比重进一步降为33%。受“萨斯”的突然袭击,刚刚有所好转、近几年增速下降趋势有可能出现转机的服务业又进入了困难期。尽管“萨斯”过后,服务业已开始全面恢复性增长,但预计全年增长仍将低于以往。
二 2002年服务业发展情况
(一)房地产、通信、金融保险等新兴行业迅速发展,服务业的技术含量、知识含量逐步增强
2002年,全国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7736.4亿元,同比增长21.9%。住房消费信贷进一步发展,对个人销售额占到商品房销售额的85%;商品房销售额5721亿元,同比增长23.7%,其中个人购房增长39%左右,个人购房比重达到90%。私人商品住宅需求增长已经成为带动房地产业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
通信服务增长迅速。2002年电信业务总量5052亿元,增长23.2%,年末固定和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42104万户,增长29.3%,电话普及率达到33.6部/百人,比2001年提高7.7部,增幅达29.7%;每千人拥有公用电话数由2001年的0.27部提高到7.7部,均创近年来增长幅度新高。全国互联网上网人数5910万人,居世界第二位。
金融创新步伐加快,保险业高速增长。2002年较具活力的11个股份制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