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1998年09月 |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国家的基本保险,是政府的一项重要社会政策,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民政工作新的生长点。在国务院的重视下,在部党组的领导下,在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的支持下,在各级民政部门和全体农保干部的努力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一、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开始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原来人民公社时期的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的集体经济形式,转变为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业生产基本格局,农村经济逐步市场化,原依附于集体经济的社会保障体系趋于瓦解。农民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得到实惠的同时,也增加了生产和生活的风险。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经济正由单一农业经济向以工业为主体的农、工、商一体化经济方向发展。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加速了城市化的发展,必然带来生产要素(即劳动力和土地)向城市和工商业转移。一方面农民对耕地的人均占有日益减少;另一方面,耕地的可比产值越来越低,因此,土地对农民养老的保障功能逐渐降低。
由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小型化的速度加快,根据预测,2000年我国老年人口的比重将达到10.71%,成为老年型国家。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老年人口基数大,老龄化速度快。1996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为1.2亿,到2040年预计为3.8亿;二是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情况下来临的,庞大的老年群体将对社会构成很大的压力和影响,使我国面临比其他国家更为严峻的挑战。这个问题在农村更为突出。首先,我国大多数老人在农村,“421”结构的家庭将普遍形成;其次,为了占有宅基地,子女一结婚就盖房分家,其家庭小型化的速度比城市还快,农村家庭养老的功能逐渐弱化。
现在农村五保老人的供养主要是靠村提留、乡统筹解决,集中供养还要由财政和集体经济负担其敬老院的基建和服务人员的工资等。从各地情况看,农民已经感到负担较重,财政和集体经济也很难增加拨款,但人口老龄化和老年贫困化必将出现越来越多的五保老人,农民、集体和财政将越来越不堪重负。
综上所述,老人、养老、安老将是中国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农民的传统习惯是养儿防老,计划生育只强调少生,却把养老推向社会,有人形象的比喻计划生育是“半截子工程”,这是农民抵触情绪大,计划生育工作难做的主要原因。因此,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问题已经越来越紧迫地摆在我们面前。如果现在不着手建立这项制度,我们将很难度过老龄化高峰(国外的经验是在老龄化高峰前2030年必须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将会重蹈50年代忽视人口控制工作的覆辙。
实践证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深受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欢迎,基层干部反映,养老保险可以正确引导农民消费,防止农民奔小康的过程中吃光用尽;有利于缓和家庭、社会矛盾和精神文明建设,不但造福当代,而且造福子孙后代。广大农民反映,养老保险是最好的孝顺儿,是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家庭联产承包之后为农民办的第三件大好事。
总而言之,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有效途径,将有力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贯彻实施,对于调节收入分配、缩小城乡差别、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选择和主要特点
世界各国社会养老保险可分为以下四种模式:
一是现收现付社会统筹制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内容是,以支定收,不留积累,由在职一代人负担退休一代人的养老费用,养老负担实行转移支付。其主要特点是社会互济性强,基金不受通货膨胀和利率波动影响。这种模式首创欧洲国家,后为各国普遍采用,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开始也是采取这种模式。但这种模式不能适应老龄化的到来,随着退休人员占在职人员比例不断提高,社会福利过度消费,社会保险开始出现收不抵支、入不敷出的问题,只有靠提高缴费率来维持。这种状况,导致财政收支恶化,经济效率低下,企业竞争能力下降。
二是社会统筹部分基金积累模式。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