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以爱为本,发展社区精神康复事业——“中德精神康复中心”专题研究报告
    ——“中德精神康复中心”专题研究报告

    作者:何晓玲 出版时间:1998年09月
    摘要:“中德精神康复中心专题研究”是民政部科研课题“中国社区康复发展模式研究”的子课题。文章主要介绍了课题成果。文章首先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其次,回顾了“中德精神康复中心”的产生发展过程并分析了社会意义。第三,介绍了中德精神康复中心的治疗方法、康复原则及组织结构。最后得出研究结论。

    前言

    “中德精神康复中心专题研究”是我们承担的民政部科研课题“中国社区康复发展模式研究”的子课题。我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求证中德精神康复中心在社区精神康复工作实践中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当然,中德精神康复中心所采取的与传统方式背离的开放式治疗方法和社会化康复构想及其对社区精神康复医学的实践意义,既与前面的目的不可分割,也是我们重点研究的内容之一。

    经过调查,我们认为,中德精神康复中心为我国社区精神康复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形式。其一、它不是正规的社会福利事业机构,但它具有社会福利机构的完整功能。作为一家区辖单位,它承担了全区精神病人的调查、建档立册、康复指导任务,承担了全区“三无对象”精神病人的收治任务,同时,还根据情况减免其他贫困精神病人的收治费用。但它并未纳入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社会福利事业预算,连员工的工资也是依靠自筹自支解决。它所代表的方向,正是回答我国一千多万精神病人由谁管、怎么管问题所急需的;它所遇到的问题,正是我国社会福利社会化道路上所要解决的。其二,从其产生、发展的过程以及资金、人力的来源渠道和管理方式来看,它是一家标准的、与国家民政部所倡导的社区服务发展原则相吻合的社区服务机构。但它又绝不同于我们以往所见到的那些在社区服务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分散的小规模的社区康复机构,它的涵盖面、规范度和专业化较好地回答了在社区康复服务领域的普及与提高问题。其三,作为一家正规的医疗卫生机构,其下属的几个医院都在卫生管理部门正式注册,并按要求实行规范化管理;其所拥有的医护人员都具备相应的医学专业知识、文凭和实践工作经验,有些还经过更高层次的专业培训。但它又与通常的精神病医院有着很大分别。由于与国外精神病学专家合办的先天优势,它直接引自西方的先进的社会化治疗手段和原则乃至整个社会化康复构想,都与我们传统的封闭式的精神病医疗实践有着较大的差异。它与我国精神医学界一些专家对社区精神康复孜孜不倦地探求、实验和呼喊不谋而合。正是这些,构成了中德精神康复中心的独特性,构成为中国社区精神康复发展的新模式。

    在调查中,我们最深切地体会到的是渗透于该中心各个组成部分、工作环节和职工头脑中的人道主义原则;是贯彻于每个发展规划和安排的匠心独具的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构思。通过调查,我们认识到,中德精神康复中心模式最核心的内容,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它所坚持的人道主义原则尊重患者人格,在病人医护人员家属间体现的是平等、关心、帮助和交流的关系;在机构设置、设施配备、治疗方法、康复手段等诸方面,皆以病人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回归正常生活为出发点和最高目标。说到底,就是要给精神病人一个“爱”字,而这正是我国一千多万精神病患者所渴求,所欠缺的。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增加了对我国精神病学界的了解,增加了对我国精神病人状况的了解。因此,我们就特别希望通过我们对中德精神康复中心的研究,增加人们对社区精神康复意义的认识,增加人们对精神卫生服务工作的重视,为全国1500万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属唤起更多的同情与爱心。怀着这样的愿望,我们提交的报告,少了些抽象的说教,多了份温情的描述,毕竟,“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是常青的”,精神病患者和他们的家属最大的心愿,也就是获得一份正常的生活。

    一、“中德精神康复中心”产生的现实背景

    进入课题调查后,我们听到了许多有关精神病人的小故事,下面是其中的一个。

    初春三月的清晨,乍暖还寒,在麟次栉比的高楼和绿树环绕的街景间,一个衣着不算十分肮脏的男人躺卧在街头的寒风中。来来往往的人群,多半是匆匆赶去上班的人们。间或有一、两位停步询问一两声,更多的人则无暇驻足哪怕是好奇地观望一下。一位站在街边等车的外籍老人注视着这一切。他一眼就看出那个“路倒”是位精神病患者,他不明白,这么多过来过去的中国人怎么会对自己倒卧街头的同胞如此漠然。的确,人们都很忙,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社会变革,人们要为自己的生计奔波,人们有很多“份内”的事情要做,人们无暇旁顾。更何况,住在附近的人都知道最近几天出现在这里的这个流浪汉是个疯子,谁愿意平白无故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