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社会问题,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论是在发达的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直到今天,尚未得到根本的解决。目前,世界各地的贫困现象变得更加严重。据世界银行组织资料表明,每天有7.5亿名男女和儿童挨饿,尤其在贫困的国家。如果目前的经济趋势继续下去,到2000年,生活在贫困之中的人们将达到13亿。
俄罗斯曾是前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在全苏时期,尽管出于思想概念上的考虑,以“保障少”术语代替“贫困”术语,同样也毫无例外地存在着贫困。
20年代初期,前苏联制定了17级工资等级,1级为最低工资,同时也是最低生活保障线。但从20年代末起,对贫困程度从未进行过评估。因为从1928年之后,公布和分析家庭收支计划调查材料已中断。只是在50年代才重新恢复。最低规范的长远和合理的收支计划概念取代最低生活标准概念被运用于科学之中。已组成的收支计划成为反映苏联社会中最低个人消费潜力的一种尝试。在制定法律规范的活动中,对贫困现象未能引起重视。
前苏联于1972年12月12日颁布了第842号令,规定月最低工资数额为70卢布。这一规定一直延续到1991年的10月1日。对过去非正规的贫困估计,只能从对保障少的家庭实行补助金的1975年开始。当时,国家根据家庭收入偏低者的需求,参照月最低工资数额,公布了标准,划定了贫困线,每月发给50卢布(未考虑家庭结构)。根据这个标准,确定了最低保障线的最低退休金。最低生活标准是由劳动部等官方组织规定的。利用绝对指数,以必要的经费形式,在食品和生活日用品方面,满足家庭消费的最低水平。1975年,前苏联的16%的工人和职员的家庭仍处在贫困线以下。在农村,贫困的比例则更大。10多年后,经济学家指出,把贫困救济的“标准”提高到月平均为75卢布。即使按照这个指标,前苏联约11.3%的家庭仍处在贫困线以下。俄罗斯居民中的贫困比重仍停留在90年代初期(11~12%)的那种水平上。因此,在过去的10年中,社会经济学都回避使用“贫困者”和“贫困”术语。
1990年,俄罗斯的贫困问题急转直下。由于国内的经济危机以及后来实行的价格开放政策,对居民的实际收入和各阶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官方估计,1992年夏季,33~40%的居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尽管国家对低收入的领退休金者和多子女家庭的人员实行了物价补贴措施,但第二年,贫困的比例仍未缩小。1993年6月,统计部门通报,三分之一以上的俄罗斯居民生活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当时,俄罗斯人菜篮子最低生活费用为16000卢布,即3.2美元),同时,约10%的居民生活在低于这个水平1倍的收入微薄的家庭中。
1994年6月,俄罗斯民族政策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在28个城市企业职工中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只有15%的职工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与此同时,14%的人认为,他们靠自己的收入勉强维持生活。许多人回答,他们的生活处于非常贫困的境地。38%的人认为他们已陷入贫困线内。
“正常”的生活费用每月需要多少呢?应该说,谋求的生活水平一般是不会高的。据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为了生活能过得去,每月需要15万~16万卢布。
在俄罗斯个别地区和城市通货膨胀加剧,商品和服务差价拉大的情况下,贫困的状况将变得越来越明显。官方统计机构对最低生活保障和贫困程度不能作出具体的估价。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个别类型居民(大都为多子女家庭、单身.母亲、领退休金者)承受着贫困化的更大风险。据劳动部公布的1994年上半年统计材料表明,俄罗斯的富裕者占整个居民的10%,23%的国家财富属于他们所有,其收入比俄罗斯贫困者高6.5倍,而在本年度1月份仅高出10倍。
在俄罗斯居民中,关于最低生活标准概念的理解是,应当保障可承受的社会生活水平。大多数俄罗斯人把“缺少资金”作为贫困的标志,而只有近1/5的人认为,贫困是一种“缺乏最必要的资金”。俄罗斯人对贫困直观定义的理解很相似于权威研究专家彼得·汤森给贫困下的定义:贫困是在确定的一段时间内在某种程度上,采取正常的生活方式和具备生存条件,由于缺乏物质资源而引起的一种状态。
俄罗斯人对贫困现象的多维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传统的行政界定贫困,是以一种测定指标即家庭收入数额多少为依据的。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贫困主要是与家庭收入偏低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