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5年07月 |
深圳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先行者,在短短的25年里,深圳以跨越式的发展创造了现代城市发展史中罕见的奇迹。但是,时至今日,深圳旧有的经济运行模式正在受到各种要素的严重制约,昔日的“特殊政策+特殊区位+特殊人群”所造成的特殊优势已不再明显,深圳需要在反思中前瞻未来的发展之路,在新的实践中实现自我超越。
一 深圳走了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
1.深圳走了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之初,为吸引外资,吸引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用一种完全有别于内地其他地方的动力机制来发展经济,靠加工贸易来培育一个新兴的城市,使深圳走上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之路。
加工贸易的实质是基于比较优势的资源互换。在这个过程中,外商用资金和技术来换深圳的土地、劳动力和市场,由此得到的增值也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外商拿走的利润,一部分是留给深圳的工缴费、税金、工资等,用于建设和消费。加工贸易启动了一个现代化城市的成长进程。建市以来,经济的超高速发展,使深圳不需要经历漫长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就急速完成了从农业县向工业城市的过渡。目前综合经济实力已跃居全国城市第四位,成为现代城市发展史中罕见的奇迹。25年的经济飞跃为深圳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一,不论企业还是政府,都积累了相当的资本实力。第二,形成了由30多个行业门类、数千种产品组成的中等发达的产业结构,进入了工业化的高级阶段和服务经济的前期。第三,拥有较为先进的城市基础设施和综合环境。第四,形成了以市场导向的经济运行机制和以创业精神、竞争意识、契约精神和市民意识为主体的城市文化资源。
深圳昨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利用外资发展市场经济的成功,深圳明天的发展也将取决于我们能不能在新的发展格局中,科学地选择发展目标与发展策略,更理性、更有效地利用外部资源,激活内部资源。
2.“加工经济模式”中的经济结构及问题
靠加工贸易起步的经济是一种典型的“飞地”经济,在这种经济中,深圳既是外资的利用者,又是外资的被利用者。根据比较优势的产业法则,在国际产业分工模式中,发达国家以及那些新兴工业国家占据附加值较高的一端,而深圳则处于产业附加值的低端。在经济全球化中,深圳所处的是典型的发展中经济地位。
深圳早期的外资主要来自香港,深圳的产业结构是从承接香港加工业开始的。但香港作为一个不完全意义上的工业城市,只有一般和轻型的加工技术,这就使深圳的工业化进程受到先天的局限。一是二次加工贸易中的经济效益不高;二是港资企业与本地经济没有形成产业链关系,也无法通过前后向联系诱发新的产业成长,这就使深圳经济隐藏着不稳定、不连贯的“飘”性;三是缺乏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装备工业,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低下,制约了深圳经济的升级更新。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深圳接连出招力图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特别是做出了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决策,推进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提高本土经济的比重;注重引进外资的质量,以改变香港资金技术含量较低的状况。不过,这项措施也依然存在问题:一是使深圳跨越了重化工业阶段,产业结构的非常规跳跃必然会带来先天不足。深圳民营高新技术产业的质量较低,大多数企业只是围绕人家的核心技术,在高新技术产业的装配环节小打小闹。二是政策不配套,创新体系没有真正建立,投资基金不活跃,创新企业的融资渠道不畅,技术成果的源头不足,公共技术平台没有充分形成,这些客观和主观的条件都影响了科技产业的发展。因此,在深圳的第二个十年中,一般加工贸易的因素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深圳还未能从根本上摆脱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劣势。我们只是拥有高新技术产品的加工组装业,其技术含量并不高,仍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由于加工贸易区和城市的高度重合,到21世纪初,深圳短期发展与长期发展的矛盾目前已逐渐暴露出来。深圳未来如果要想更多地吸引外资,实现GDP的增长,就必须在可持续发展中做出让步;如果深圳未来要坚持高效益、高品质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有勇气坚决放弃一部分低素质的外资,减缓外来劳动力和灰色GDP(相对绿色GDP而言)的增长速度。目前土地和淡水资源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人口膨胀导致“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