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5年03月 |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西部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在国家一系列倾斜政策和大规模的投资带动下,西部地区经济获得了快速的发展,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改善。但由于五年来西部大开发主要着眼于打基础,投资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加之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比较薄弱,历史欠账较多,投入产出效果整体上较差。因此,国家大规模的投资拉动并没有有效遏止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基本趋势。科学发展观的确立与落实、建设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入世后过渡期的到来以及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更加迫切,任务更加繁重。本文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多重差距进行了全面分析,剖析了西部大开发实践的不足之处,并对西部大开发政策体系的调整与改进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较强、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一 当前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正如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艾伯特·赫希曼所言:“成功的集团或地区,会广泛而过分地宣扬他们比本国的其他地区及其人民更为优越,归因于运气、天赋的资源、勤劳开拓开放的精神、德行不俗等,并必须按此要求去生活,继续要求其下一代这样去做。其他地区也对此承认并加以宣扬。结果,一种特别有利于未来发展的气氛将会在某些领先的部门或区域来临,而且这使经济决策者更加坚定其对这些地区的偏好,并使这种偏好更为合理。”[1]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五年来,有力地遏制了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有效到减弱了艾伯特·赫希曼所讲的那种“南方经常感受的沮丧与自卑感”。
但是,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全国尤其是东部地区的差距仍然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西部大开发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我们需要在正视这种严峻局面的基础上,坚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追求“五个统筹”,通过积极调整与改进西部大开发战略,来有效地缩小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保证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西部大开发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和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虽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在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下,我国西部大开发正积极有序地稳步推进,西部地区投资明显增加,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经济增长速度逐步加快。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前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如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仍在扩大,民间资本迟迟不能全面启动,工业化进程仍需进一步加快,对外开放的局面没有完全打开,发展环境亟待改善,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前进和发展中的问题,需要今后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逐步加以解决。
(一)有效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目标尚未实现
林凌、刘世庆(2003)分析了东西差距扩大的原因,认为东部之所以发展更快,主要是东部内在的自主增长率大幅增强,形成了强大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同时又面临一个新一轮国际资本和高科技产业向中国东部转移的重大机遇,外国投资者“不仅纷纷将公司的制造部门转移到中国,而且也将部分研发部门设到了中国,形成了外国企业竞相与中国结合的所谓‘中国蜜月’”。现在东部已进入制造业和服务业拉动经济更快增长的时期,产业结构迅猛升级,不仅增长速度快,而且增长的附加价值高;而西部的经济增长还处在依靠国家对基础设施投资拉动的阶段,制造业和服务业远远没有发展起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很弱,一旦国家投资减少,速度还有可能下降。缩小的方法不是抑制东部的发展,而是在保持东部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加快西部的发展速度。如何做到这一点,是西部大开发面临的重要抉择。
(二)投资结构单一导致的经济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
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对西部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形成了建国以来的又一次投资高潮,推动西部进入了历史上人气最旺、发展最快、形势最好的时期。王洛林、魏后凯(2003),认为,在国家财政投资和国债资金的引导下,西部12省市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