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5年03月 |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一直积极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新形势下文化建设的新路,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发展的办法解决文化产业中的问题,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同步发展,初步形成了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力促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起步于改革开放之初的广东文化产业已呈现出大众化色彩浓、市场化程度深、国际化水平高、地方特色多样化、文化兼容广泛化、发展模式多元化等发展特色。目前,一个包括演艺业、娱乐业、音像业、电影业、文物博物业、文化会展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工艺美术业、文艺培训业等行业,由本体产业、交叉产业、延伸产业综合构成的文化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根据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统计指标来统计,广东省统计局2003年统计数据显示,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所创造的增加值为954.56亿元,占GDP的比重为7%;文化及相关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8%,拉动GDP增长1.1个百分点;文化及相关产业人均从业人员创造的增加值为3.03万元/人,高于第一产业(0.69万元/人)的平均水平,而略低于第三产业(4.05万元/人)的平均水平。数据表明,就经济总量而言,广东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经济总量已超过“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及“社会服务业”,文化及相关产业对广东省国民经济运行的影响日渐凸显,特别是对第三产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广东省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思路和做法有以下几方面:
(一)整合资源,调整结构,长远规划,以规划先行总揽全局,统筹兼顾,科学发展
坚持文化产业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文化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落实文化产业科学发展观的当务之急是做好科学总体规划、转变文化产业增长方式,而转变文化产业增长方式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内容是调整和优化文化产业结构。
广东以往文化产业的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调整和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文化产业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根本性措施。自党的十四大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特别是1999年国务院发展计划委员会第一次将文化产业正式纳入国家发展计划的政策视野,2002年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把文化产业写入党的代表大会报告后,大大加快了文化产业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步伐,我国文化产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广东省文化厅抓住历史性的机遇,从调研、盘点全省文化产业资源入手,组成广东省文化产业课题组,在全省范围内分区分类进行选点调研,召开全省文化产业工作座谈会,并赴全国文化产业发展较好的省市进行学习考察。通过前后近一年时间的充分调查研究,五易其稿,于2001年形成了《广东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广东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1~2010年)》(初稿)和《关于加快广东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初稿)。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省委九届二次全会做出了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部署,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通过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广东文化产业迎来了新一轮的重要战略发展机遇期。在新的起点上,广东省文化厅积极参与建设文化大省调研,形成了《创新体制,完善政策,加快广东文化产业发展》专题报告,牵头草拟了《广东省建设文化大省规划纲要》(2003~2010年)。2003年9月和10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广东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和《广东省建设文化大省规划纲要(2003~201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在充分调研和形成《方案》、《决定》、《规划纲要》的基础上,广东省着手逐步对文化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文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基本途径有两条,即增量调整和存量调整。鉴于当前产业结构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非增量调整所能解决,广东文化产业的结构调整将重心转向存量调整,突出抓好资产重组。
第一,整合省直文化单位为主的文化资源。以省群众艺术馆、省博物馆、省立中山图书馆为龙头、中心,推动省直单位与试点市整合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