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5年03月 |
笔者曾在美国伯明翰艺术博物馆和费城艺术博物馆任职。在博物馆工作之时和之后,国内朋友们常问及美国博物馆是怎么管理的:“美国博物馆的经费从哪里来的?”“美国政府对博物馆的政策和对一般企业的有什么不同?”“假如美国有长城、兵马俑这样的文物古迹,可以和企业捆绑上市吗?”本文所涉及的题目包括且超出了这些问题的范围。我试图说明,美国博物馆管理制度是一种公私双轨运行的制度,表现在经营定位方面,也表现在资金来源方面;美国博物馆是非营利公益机构,由政府和民间的赞助系统来支持。
一 所有权和“非营利机构”的经营定位
美国大约有四五千家博物馆。大者如华盛顿的史密森尼机构,收藏涵盖艺术、历史、航天等多个领域,占据国会山旁的国之重地;小者可能只是在镇子上开了一个房间,收藏些地方工艺品。内容规模各异的博物馆有公立的,也有私立的。伯明翰艺术博物馆是市政府属下的公立中型博物馆;费城艺术博物馆则是私立大型博物馆。所有权上的有公有私是所谓“双轨制”的第一层含义。
无论公立还是私立,博物馆在美国定位为“非营利机构”。了解美国博物馆管理体系,需要明白非营利机构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产品和服务不都是为营利的。有的东西,其性质使之难以营利,比如灯塔,收费就是个不易克服问题。有的则是不打算营利,比如教会,营利与其使命相抵触。这些产品或服务为社会所需,但利用市场机制来管理不见得效果好,或者根本管不了。经济学家相信,社会上有一类产品属于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有两大特征:它不随个别消费者的使用而消耗;它一旦出现,无论参与购买与否,许多人都可能使用。典型的例子是冬天的扫雪服务。假定老张出钱雇了扫雪车,他有权享受服务,于是悠悠然从干净安全街道上走过。邻居老李、老王没有参与购买,但没人能因此禁止他们通行。这类服务为社会所需要,但投入和收益之间缺少保证关系,企业不会乐意经营。经济学家大多相信,这是个需要政府介入的领域。博物馆是文物收藏的集中地。收藏本身不一定是公共产品。东西到了私人藏家手里,对别人几乎不再有使用价值,起码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此。当收藏目的是为大量非拥有者观赏时,收藏就有了公共产品性质:它既不会因为归了博物馆而消耗,也不会排斥公众享用。这是政府介入博物馆领域的第一个理由。
政府介入还有第二个理由。博物馆收藏品通常是不可替代产品,天底下只有一件或几件同样的东西。不可替代,价格就可能很高。价格如此高的东西,政府为什么非要让公众去参观?光是东西好不成其为理由。奢侈旅行百万豪宅都好,谁是大款谁享用,政府不会资助大众去试一把。博物馆不同,其收藏是文明发展的浓缩形式,可以唤起对于人类、民族、地区的自豪和认同感,对社会整合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博物馆本是社会为长远目标所做的投资。对于在未来才能有收益的事情,由于收益周期没有保障,企业常常做得不太好。打个比方,如果把传说中黄帝的陵墓交给企业经营,别的不说,光是“文化大革命”十年,企业就会赔得不堪,早早关门大吉。可我们需要黄帝陵。没了它,抗日时期,毛泽东就少了一个绝妙舞台来上演他那幕凝聚全国共识的活剧;今天,全球华人便缺了一个将民族意志仪式化的场所。这种为长远利益的投资,政府也不能不介入。
美国是个极重市场的国家,但上述市场机制的局限性也多是美国人发现的。重市场又不为市场所惑,于是有了“非营利机构”这类经营定位,有了博物馆管理的双轨制度。
为支持非营利机构,美国政府通常会提供财务政策上的优惠。比如,博物馆每年会收到捐款。只要向国税局提供合理的说明,这些收入不必交税。又如,许多博物馆有商店,销售藏品的复制件、高品位的礼品等。多数州法允许这些商店免交或少交营业税。再如,地产税是地方政府主要的税收来源之一,不少博物馆位居城中要地,其地产税都会打折扣甚至完全减免。利用这些手段,政府鼓励把一定的资源用于营利之外的社会目的。
没有免费午餐,政府给你好处便会要你服从限制。限制包括经营地点、交易内容,甚至从业人员收入。多年前,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想在洛克菲勒中心开个礼品商店。为此,它需要得到政府的特殊批准,因为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