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从广东省作协改革看专业作家制度的发展趋势(2003)

    作者:唐小兵 周建平 出版时间:2005年03月
    摘要:2003年,广东省作协启动了新一轮专业作家体制的改革,不再对签约作家发放创作津贴和出版津贴。这标志着在我国延续了半个世纪的传统专业作家体制,在广东率先被打破了。广东省作协的这一轮改革由于触动了作协体制最为敏感的神经,因而引起了业界和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并由此引发了对中国作协体制改革的思考和对签约制的再认识。本章作者从专业作家制度的渊源与弊端入手,为我们介绍了国内作协专业制度改革情况额广东作协专业作家制度的改革,最后分析了作协改革存在的问题。

    2003年,广东省作协启动了新一轮专业作家体制的改革,不再对签约作家发放创作津贴和出版津贴。这标志着在我国延续了半个世纪的传统专业作家体制,在广东率先被打破了。广东省作协的这一轮改革由于触动了作协体制最为敏感的神经,因而引起了业界和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并由此引发了对中国作协体制改革的思考和对签约制的再认识。

    一 专业作家制度的渊源和弊端

    专业作家最初称“驻会作家”,是按照当时苏联文学界的模式设立的。驻会作家制度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新民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当时丁玲、艾青、赵树理、周立波等一批知识分子受马克思主义影响,投身革命军队的熔炉中从事创作。他们当时的身份主要是革命军人,职务待遇一律为军队级别和供给制,并延续到解放初。1953年,中国作协(原为文协)在编制中设立“驻会作家”,其目的是为了使进入和平时期的部队和党内的文学工作者,保留其原有的级别和生活待遇。周立波、罗烽、白朗、舒群、康濯、马烽、西戎等一批来自解放区的党内作家成为最早的专业作家。1958年,在文学界深入生活的热潮中,驻会作家全部下到基层工作,一直到“文革”开始。“文革”期间,全国文联、作协组织系统全部被“砸烂”,作家纷纷下放农村或“五七干校”劳动,绝大多数被迫停止发表文学作品,这段时间各地作协都没有再实行驻会作家制度。直到80年代初,中国作协和各省作协才恢复专业作家编制,王蒙、陆文夫、蒋子龙、陈建功、冯骥才、张洁等人成为驻会作家的代表。到上个世纪末期,属全国和省级作协机关管理的专业作家共239人,占全国作协会员总数的4.4%。其中各省共有专业作家233名。有些省市驻会作家人数还比较多,如江苏有15人,上海有10人,辽宁有8人,湖北省、武汉市各有10人。

    我国作协实行的专业作家制度当时能使一些作家解除后顾之忧,按照党的文艺路线潜心从事创作;文坛也因此涌现出了《三里湾》、《山乡巨变》等反映农业合作化的著名长篇小说。但在新的社会条件下,这一制度易于产生惰性,束缚了作家的艺术创造力,降低了作家文学创作的活力,表现出越来越多的弊端。一些地方由于长期不能落实驻会作家按年龄正常退休的制度,使驻会成为“终身制”。而考核的松懈,使得驻会制对驻会作家缺乏有效的约束力,对长时间不写作或不发表任何作品的作家也不能解除“驻会关系”,驻会变成纯粹的“养”。

    二 国内作协专业作家制度改革情况

    鉴于这种种原因,从80年代中期开始,北京、上海、广东、广西、天津、江苏等地对专业作家制度展开了尝试进行改革,合同制、聘任制、签约制等各种改革措施陆续推行。专业作家终身制由此被打破,国内文坛开始迸发出新的活力。

    在各地改革中,北京是较早推行合同制的地区,在全国的影响也比较大。从1986年起,北京作协就实行合同制作家管理办法,每期2~3年,名额6~10人,逐年招聘。被聘任作家每年需在省以上出版单位出版15万字纯文学作品。合同制作家编制待遇仍在原单位,作协发生活补贴。补贴分生活补贴和创作补贴两种。生活补贴是每月1000元,创作补贴是他们出去采风、体验生活的费用,最多5000元一次,一般为2000~3000元。另外,作协还给作家颁发创作奖,金额平均为3000元。2000年以来,北京聘任了由21名作家组成的第七届合同制签约作家,包括张承志、毕淑敏、刘庆邦、徐坤、赵凝、丁天、王芫等。根据作家们不同的创作需要和工作属地,北京作协采取了灵活的签约方式,包括专职合同、兼职合同、返聘合同、长期合同、选题合同、驻会合同等六种方式。在这些方式中,签订专职合同的共有10人,可以说是最主要的一种。根据合同规定,在合同期间,北京作协发给生活补贴,不分等级,每人每月1000元。在改革中,北京作协仅对史铁生采用了类似于传统驻会作家制度的“长期合同”方式,从1986年起一直聘任,作协每月发给生活补贴,从2000年起每月为500元,另外帮助他解决肾透析医疗费,创作上不附加任何要求。第七届合同制作家在合同期间,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包括出版长篇小说37部,发表中篇小说80余部,各类作品结集出书50余种。其中大量作品被各种选刊转载,28部作品获得国家部委级和北京的重要文学奖项。2003年,在12位签约作家合同到期之时,北京作协将12位作家合同期内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