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3年05月 |
1997年泰国引发的东亚金融危机至今已5年了。[1]在此期间,东亚奋力摆脱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曾取得出人意料的快速恢复与增长,但也经历了急剧的波动与失衡。这一过程既展现了东亚仍能保持继续增长的实力与潜力,又显示出东亚完成区域性经济结构调整的困难与必须。本文拟从地区经济结构的变化出发,分析东亚经济复苏的基本轨迹和发展趋势。
一 东亚经济的复苏进程与增长周期的调整
东亚金融危机导致东亚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受到严重的冲击,已持续了较长时期的区域性整体经济增长进程被彻底打断,特别是原有的相对互补、交错的增长周期被强行调整划一,使地区整体的增长从比较稳定状态进入了明显的同步波动状态。
1.进入危机阶段的“时差”
在进入这一阶段时,东亚各经济体受各自具体情况的影响而有不同的进入轨迹,可大致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直接受危机冲击而同步进入衰退的经济体,它们包括东盟主要成员、韩国和中国的香港特区。这些经济体在危机前大都保持相对较好的经济增长率,但在危机爆发后就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时间十分接近。由于这些经济体或是引发了金融危机、或是直接受危机冲击而急剧衰退,因此它们被视为东亚金融危机的重灾区。人们对金融危机发展及走向的关注也基本上集中在这些地区。
第二类是受到危机冲击而出现异步反应的经济体,它们是日本、中国和中国台湾。日本经济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就失去了往日的辉煌,跌入停滞的泥沼。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终于出现了自石油危机之后的所仅见的经济负增长。也就是说日本是在东亚金融危机爆发前就基本上是在低旋徘徊,一直不能摆脱衰退的阴影。如果从地区整体的角度看,日本可以说是先期进入危机“预备期”的经济体。台湾省与日本相反,是滞后进入危机所致急剧衰退状态的经济体。危机爆发后,台湾为求自保而在短暂的汇率固守后放弃了对新台币的汇率支持,此举使台湾躲过了危机对其货币汇率的冲击,将危机的祸水引向其他东亚经济,而台湾岛内经济在1998年尽管也受到影响,但没有出现向其他重灾区那样大幅度地下降或负增长。在随后的地区性经济复苏过程中,台湾经济也有较好的表现,似乎已成功地躲过了这场严重的区域性经济衰退。但是在2001年东亚再次全面衰退中,台湾终于支撑不住,经济增长率急剧下降,出现了数十年来从未有过的负增长纪录,在东亚成为仅次于新加坡的负增长地区。中国经济在东亚金融危机中也受到严重冲击,但中国成功地发挥国内庞大的市场潜力和政府对经济的有效调控能力,不仅保持了自身经济的持续较高增长,而且还有余力以稳定币值、提供援助、扩大进口等不同方式对东亚地区在危机中保持相对稳定做出了关键的贡献。因此中国是东亚地区在金融危机中惟一没有出现经济急剧下降或负增长、反而持续保持较高增长的主要国家。
2.经济复苏的进程与特点
1998年东亚经济全面衰退,出现自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以来最低的增长记录。此后经过4年的努力,东亚经济已大致恢复到了金融危机前的水平,但如果以其在世界经济中的相对地位来看,东亚还远未达到危机前的水平。
波动幅度大是东亚经济恢复中的重要特点。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1998年东亚经济便迅速跌入谷底,跌幅之深在东亚是罕见的。不过,在1999年和2000年,东亚经济就开始恢复,其速度之快、范围之广,皆出人意料。但在2001年,东亚经济再次明显下降,虽然其幅度低于1998年的衰退,但在近30年中仍属极严重之列[2]随后在2002年又将出现小幅上升。这样,在危机爆发后的5年中,东亚经济经历了一个明显呈“W”型的复苏过程,其特征一是两次下降的谷底很深,二是波动的频率较高。地区经济在短期内频繁出现这样的大幅度波动,这在东亚以往的经济发展中是没有的现象。它表明地区经济正在进入一个十分不稳定的发展阶段。
东亚各经济体的增长周期越来越趋于同步是经济复苏过程中的另一特点。如前所述,东亚各经济体进入金融危机阶段的步调并不完全一致,但是在区域经济恢复的进程中,特别是在2001年出现的第二次严重下降时,东亚除了中国之外的所有主要经济体都出现了同步的下降(实际上中国的增长速度也稍有下降)。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同步下降的东亚经济体恰恰是所谓“雁行模式”的所有成员,即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