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5年05月 |
在世界饭店业的竞争格局中,跨国饭店集团对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诸如洲际、圣达特、万豪、雅高等大型跨国饭店集团的客房总数都在50万间左右,并在全球数十个国家开展运营。这些跨国饭店集团凭借巨大的规模在资金筹集、物资采购、人力资源、宣传促销等方面享受到规模经济,并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推出不同品牌的饭店产品。饭店管理中的大部分创新形式都是由这些跨国饭店集团发展并扩展到世界各地的,例如,管理合同、特许经营等创新性扩张方式,预订系统、常客计划等销售推广方式,以及饭店资产管理系统、自助登记入住、高速无线互联网接入服务等创新性的高新技术运用。同时,这些跨国饭店集团也对东道国的民族饭店业造成较大的冲击,在一些对外开放程度比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外来的饭店集团在市场中占有主导地位,本国饭店企业发展空间受到极大限制。
中国饭店业对外开放较早且比较彻底,虽然从跨国饭店集团在中国的经者中享受到了技术扩散效应所带来的好处,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提高了饭店业的总体管理水平,但是,在某些方面,跨国饭店集团的发展也对中国本土的饭店业形成了相当大的竞争压力,并且这种竞争压力有可能进一步增强。研究跨国饭店集团在中国发展的新趋势,分析这些趋势产生的动因,讨论这些新趋势对中国饭店产业的影响及我们的应对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1]
一 跨国饭店集团在中国发展历史的简要回顾
饭店业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行业之一,中国当代饭店业的发展基本上是和改革开放同步的。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21世纪初期,跨国饭店集团在中国的发展走过了一条从少到多、从弱到强的道路。如果要对跨国饭店集团在中国的发展历史进行简单的阶段划分的话,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2]
(一)1979~1989年:探索进入阶段
早在1979年5月,国务院就决定在北京、上海、广州和南京等城市利用外资兴建6座旅游饭店,并签订了一系列饭店建造合同,这标志着国外饭店集团开始了在中国的发展。1982年北京建国饭店建成开业,由香港半岛集团进行管理。1984年6月长城饭店在北京开业,由美国的喜来登集团管理。1985年国家提出的“五个一起上”的政策对跨国饭店集团的进入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1979~1989年的十年间,跨国饭店集团进入中国的速度呈现出不断增长的势头,外资饭店数量从1家增加到了300家。这一时期,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饭店品牌比较少,进入的城市也以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杭州等国际旅游接待城市为主,大部分饭店以管理合同的形式在中国进行业务拓展。
(二)1990~1993年:缓慢增长阶段
1989年以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跨国饭店集团在中国的增长势头受到了很大的抑制,1990~1993年,新增外资饭店的数量持续下降。相对1989年增长93家的发展速度,1991和1992年只分别增长了49家和55家,至1993年更是达到最低的增长数量,仅增加22家,总数为498家。
(三)1993~1997年:稳定扩张阶段
1992年邓小平南巡以后,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目标,对外开放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形成了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地区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外资饭店进入中国市场也随着开放程度扩大进入从点到线、从线到面的高速发展阶段。1992年以后,外资饭店的出租率、营业收入、经营利润等各项指标都已经赶上和超过了全国旅游饭店和国有饭店企业的平均水平,开始在全国饭店业中发挥主导性作用,假日、喜来登、希尔顿等大型跨国饭店集团在国内的扩张速度开始加快。到1997年,外资饭店的数量已经达到了734家。
(四)1998~1999年:停滞阶段
1997年开始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尤其是亚洲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世界经济处于低迷状态,跨国饭店集团在全球的投资扩张步伐开始减缓,进入中国的速度放慢。1998年外资饭店数量比1997年减少了40家,营业收入也出现了较大滑坡,比1997年减少22.2%。1999年外资饭店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仅新增外资饭店15家,全国外资饭店总数719家,仍然没有达到1997年的水平。
一直到2000年,外资饭店的绝对数量才开始继1997年以后再度增长。
(五)2000年至今:全面扩张阶段
2000年以后,尤其是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跨国饭店集团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了全面扩张阶段。除了以品牌特许和管理合同等传统手段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