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5年01月 |
流动人口,通常指为就业、生活,离开其户籍地或法律意义的住所地的人口。为进一步理清甘肃省流动人口相关情况,我们以国家卫计委《甘肃、宁夏、新疆、贵州、云南、内蒙古、河南、黑龙江等8省区人口资源环境调查》中的甘肃流动人口数据为基础,对甘肃省流动人口生存状况进行分析研究,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此次调查。
一 甘肃省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及流动趋势
(一)基本情况
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出现第一波“民工潮”到现在,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进入新的阶段,调查显示,2013年,甘肃省流动人口的总体规模约为350万人。流动人口的出现及规模的不断扩大,促进了甘肃省经济社会的繁荣,自然也为城市带来交通、水电、就业、住房和治安方面的压力。从目前情况来看,甘肃省流动人口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第一,流动人口中,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女性。从所掌握的统计资料可计算得出,男女性的比例为15:8。可以看出,流动人口的性别角色规范严格,男主外、女主内的价值观念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行为选择。而客观经济因素是:甘肃省的第二、第三产业需要大量的男性劳动者,女性难以胜任,凭力气吃饭。
第二,流动人口的主体是农村青壮年剩余劳动力,职业以底层社会服务为主。从年龄段来看,甘肃流动人口中25~45岁占绝大多数,比例为59.5%,这也印证了我们平常在农村所见的“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现象。甘肃省流动人口大多来自本省贫困农村地区,多以底层劳务、服务、打工为主。
第三,流动人口的流动性大、隐蔽性强,人员身份错综复杂,社会成分多元化,给管理与服务带来了一系列的难点与问题。如:从业和居所变动频繁、人员户籍属性复杂、无有效证件等因素,使管理难度加大,缺乏及时、准确的信息交流和有效的制约手段。
第四,居住地域分布相对集中,基本形成“二元”社区。流动人员多在租住房屋、建筑工棚或单位内部落脚居住,集中于城乡接合部,并以亲缘、地缘、业缘或族缘关系形成与城市居民几乎完全隔离的“二元”居住社区。
第五,流动人口以单个个体流动为主,而非举家流动。通过调查发现,流动人口家庭平均人口为4.41人,而常年流动的人口规模为2.31人,二者相减,即没有发生流动的人口数为2.10人,再结合流动人口年龄段以25~45岁为主,因此我们得出结论,流动人口是以个体流动为主,并非举家流动。
第六,女性流动人口中育龄妇女的比重超过80%。流动育龄妇女是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的重点对象。本次调查显示,育龄妇女在女性流动人口中的比例为80.7%。20~34岁生育旺盛期妇女占流动女性的49.7%,因此,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仍须受到充分重视。
第七,流入多于流出,流入人口以省内流入为主。甘肃省流动人口的一个典型特征是流入多于流出,省内流入为主。根据统计,流动人口中69%来自省内,31%来自省外。
第八,以非正规就业为主,收入偏低。与城市非农业户籍的人口相比,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民工一般是在工资较低、工作条件差、就业不稳定、无医疗保险、无社会保障、无升迁机会的城市非正规部门就业。从某种程度上说,流动人口是弱势群体,需要特殊的保护。
(二)流动人口趋势分析
1.流动人口组成呈多元化趋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各项改革如国有企业改革、政府机构精简等的不断深入,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的人口流动正逐渐演变成由城市下岗职工、城镇其他无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共同组成的更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大军。
2.流动人口的群体规模将会持续增大,但速度将趋于平稳
一是进入21世纪以来,农业新技术、新产业的逐步推广,农村大批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加之20世纪70~80年代生育高峰带来的大量劳动力,使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局面短期内无法缓解,大量劳动力需要找到新的工作岗位,实现就业。二是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工人工资的持续走高,对农民进入城市务工产生强大的拉力。三是现阶段,我国城市与农村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城市的生活条件、文明程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农民进入城市。城市不可能容纳太多的人口,伴随着城市开发建设的速度趋于平缓,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将趋于平稳。
3.流动人口就业仍将以流动为特征,但选择在城镇安家落户的将增多
(1)城乡兼顾,暂难取舍。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