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4年12月 |
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1]社区是人们进行文化活动的重要平台,基层社区文化建设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因此,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是国家软实力建设的必要环节和内在需求。武汉市是国内基层社区建设水平较高的城市之一,随着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社区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武汉基层社区建设的着力点和支撑点。
一 城市基层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与基本功能
社区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之一,是宏观社会的一个缩影。据不完全统计,社会学家给出的社区定义有一百多种。尽管社会学家对社区下的定义不尽相同,但他们一致认为社区包含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受到特定的文化因素的制约,文化与社区不能割裂。文化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和时间向度上生成的,社区结构的形成受到文化的制约,文化的孕育和传承存在于社区的社会活动和生活工作之中。
1887年,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滕尼斯在他的《社区与社会》一书中,把自然社区看成与理性社会相对立的组织形态,其差异以人际关系的远近亲疏为特征。他关于“社区”和“社会”的绝对划分与相互界定,为现代社会学的分析奠定了基础。1917年,英国社会学家麦基文在他的《社区》一书中把社区看成人们共同生活的区域,这种关于社区概念的区域论界定,为在区、城市、地区、国家甚至全球层面引入社区规划和社区发展概念奠定了理论基础。1975年,美国桑德斯的《社区论》把社区既看成一个互动的体系,又看成一个冲突的场所,还看成一个行动的场域。桑德斯认为,社区文化“包括在它的语言文字、公共象征、知识信仰、价值体系以及有关行为程序中的惯例、规则和特定方式之中”[2]。
吴文藻先生认为:“文化的简单的定义,可以说是某一社区内的居住所形成的生活方式……也可以说是一个民族应付环境——物质的、象征的、社会的和精神的环境——的总成绩。”[3]费孝通先生则认为,文化本来就是人群的生活方式,在什么环境里得到的生活,决定了人群文化的性质。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把社区文化定义为:“通行于一个社区范围内的特定文化现象,包括社区内人们的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地方语言和特定象征等。”[4]社区文化是社区构成的要素之一,是地方文化的具体体现。
综合以上理论,城市基层社区文化可以理解为城市居民在特定区域内,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等文化现象的总和。城市社区文化是一种基层文化。城市社区文化不但具有整合社区资源、促进社区经济发展的功能和作用,而且具有引导价值观念、传承文化成果、规范行为方式,从而增强人的满意度、归属感、凝聚力等重要功能和作用。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发挥社区的示范作用,进而有效地辐射、带动整个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已经成为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 武汉市基层社区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绩
武汉市是中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也是湖北省省会,辖江岸、江汉、硚口、汉阳、武昌、青山、洪山、蔡甸、江夏、黄陂、新洲、东西湖、汉南13个区及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化学工业区。全市土地面积8494.41平方公里。2013年末建成区面积534.28平方公里。截至2013末,武汉市常住人口1022万人,户籍人口822.05万人。据不完全统计,武汉市目前有1100多个社区(不包括街道文化站)。其中,中心城区有900多个社区,远城区有近200个社区。
武汉作为湖北省省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文化活动历来就十分活跃。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