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5年01月 |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开放型经济是外向型经济的深化,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更高阶段。外向型经济体制以出口导向为主,总体上是一种政策性开放,而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则以降低关税消除壁垒、提高资本自由流动程度为主,是一种制度性开放。开放型经济的主要特征是要素、商品与服务在不同国家间自由流动,从而实现全球范围内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外向型经济强调出口,开放型经济既出口,也进口,不存在孰重孰轻的问题,关键在于发挥比较优势;外向型经济强调招商引资,开放型经济既吸引外资,也对外投资,对资本流动限制较少。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发展开放型经济已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主流选择。地处内陆腹地的甘肃,处于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劣势地位,但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把甘肃推到了向西开放的前沿。因此,甘肃要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依托,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努力使自身要素禀赋融入国内外市场,激发开放活力,实现与外部世界的开放合作,促进要素加快集聚,资源高效配置,实现转型跨越。
一 开放助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一)开放由沿海为主转向全方位主动开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经历了1978~1991年以试点为特征的探索期、1992~2000年以政策引导为特征的扩大期、2001年至今以体制性开放为特征的深化期,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但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尽管我国消费、投资增速都维持在较高的水平,2009~201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值增速为13.1%~18.4%,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19.6%~30.5%,但经济增速仍由两位数下降为一位数,表明经济下行压力主要是由外需不振引起的。尤其是我国的对外开放存在“东中西部、沿海沿边内地不均衡,沿边内地开放滞后”的问题。2013年中西部地区进出口贸易、实际利用外资、对外直接投资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3%、14%和22%;存在“向东向西开放不平衡,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我国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美、日、欧等发达国家,2013年其占比高达43%。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扩大内陆沿边开放”,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至此,中国的对外开放从沿海向内地发展,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边——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二)向西开放是中国全方位开放的重大举措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主要是以沿海地区为开放重点,“向东开放”,通过海路与欧美等发达国家沟通联系,获取我国发展不可或缺的资金、技术和市场。数据显示,85%以上的进出口贸易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86%左右的进出口贸易依赖海上通道,西部地区12个省市的进出口仅占全国总值的7%~8%,其中,西南地区占整个西部地区总值的2/3,西北地区仅占1/3。这种非均衡战略大大加快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和经济增长的速度,但如今面临着东面外部市场萎缩、来自欧美市场的订单大幅下滑、美日“战略围堵”、东西部差距拉大等诸多挑战。而中国之前高速出口带来的巨大产能依旧存在,中国外需急需寻找市场空间和新的增长点。同时,中国也到了必须实现均衡发展的阶段。从区位条件看,我国西部地区与中亚、西亚、南亚等国家毗邻,与周边14个国家和地区接壤,有2万多公里的边境线,可以成为国家向西开放的前沿和桥头堡。而且经过10多年的西部大开发,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尤其是西部沿边开放地区与接壤国家之间的交通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中国目前吞吐量最大的十大机场仅西部地区就有4个。中国西部地区劳动力、能源方面的成本优势,是吸引中国沿海出口产业进行产业转移的主要动力之一。因此,加强与中亚、西亚、南亚、东南亚等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联系,获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油气、矿产资源,与周边及有关国家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成为必然的选择。2011年,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出席首届中国亚欧经济合作发展论坛时提出,向西开放是中国全方位开放的重大举措。同时,2012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支持云南向西南开放、内蒙古向北开放等文件,批准设立了新疆喀什、霍尔果斯两个经济开发区和内蒙万州里沿边开发试验区,兰州新区国家向西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