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5年01月 |
占甘肃省工业总量1/4的甘肃省属国有企业,是全省重要的经济组织形态和经济发展力量。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国企改革不断深化,省属国有企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体制机制活力,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效,但改革无止境,目前省属国有企业仍存在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国企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深化改革势在必行。
一 甘肃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历程和阶段特征
甘肃省属国有企业改革从1979年开始起步,已走过了35年,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回顾过去,有很多经验和教训值得总结,审视当前,仍有很多新形势和问题需要面对。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初步探索阶段(1979~1991年)
1979~1991年,是甘肃省国企改革的初步探索阶段,这期间国企改革主要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逐步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1979年9月甘肃确定了35户国有工业企业为试点单位,对企业进行综合性扩权改革试点,1984年开始甘肃国企改革的目标和重点是实行政企分开,确定了兰州、天水、武威三市为城市改革试点地区,并在1987年出台了《甘肃省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试行办法》,陆续在国有企业中全面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到1990年底,全省实行承包制的工业企业1004户,占全部国有企业的86.6%。[1]这一阶段,甘肃国企改革的重点和特点是放权让利、扩大企业自主权、建立承包经营责任制。改革使甘肃国有大中型企业活力增强,初步完成了国企从面向计划到面向市场的转变,但这一时期计划经济体制仍居主导地位,市场体系尚属萌芽状态,并未消除政企不分的问题,承包制使地方政府背上了巨大的包袱,距离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还有很大的差距。
(二)国有企业改革制度创新阶段(1992~2002年)
1992年我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国企改革从政策调整阶段进入制度创新阶段,这一阶段甘肃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5年甘肃省出台了《甘肃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实施意见》,确定酒钢、兰钢等34户企业为甘肃省试点企业,其中兰州三毛、兰州民百为国家百户试点企业,这标志着甘肃国企开始全面进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阶段。到1998年,甘肃省175户地方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已有61户进行了公司改制,并培育起了金川公司、酒钢、甘肃稀土等一批大型集团企业,国有资本逐步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领域集中。到2002年,全省改制面达90%左右,并逐步建立劣势企业有序退出的机制。[2]本阶段甘肃国企改革的重点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全省国有企业中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框架。然而国有资本独大、政企不分的色彩依然浓厚,国有企业经营体制上的“行政化”特征依然明显。
(三)国有企业改革纵深推进阶段(2003~2012年)
中共十六大之后,甘肃国企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国企改革以产权多元化和治理结构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围绕国企改革的目标和重点,开始实施“抓大放小”。2003年甘肃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确定了下放省属企业、下放干部管理权的重大举措。之后省及市州政府相继成立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落实了国有资产监管主体和经营责任,省政府国资委对全省重点47户省属国有企业开始实施监管。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推进,省国有资产管理方式发生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甘肃国有大型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但是在“抓大放小”后,又产生了一批“新国企”,这些企业依然存在资产所有权责任不明确、资产经营责任不到位等问题。
(四)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混合所有制新阶段(2013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深化国企改革指明了方向,本次甘肃国企改革的重点是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同时推动相关部门简政放权和转变职能。“融合”和发展“混合所有制”是现阶段甘肃省属国有企业改革的鲜明特征和重要内容。2013年11月甘肃省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注重通过深化改革使企业实现健康和可持续发展。2014年甘肃确定了酒钢集团、省公航旅集团、省国投集团、八冶集团4户企业为首批国资国企改革试点企业,重点从股权多元化、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发展混合所有制、强化国有资本运营、增强可持续融资能力、优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