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4年12月 |
西北五省区地域毗连,均处于我国内陆和亚欧大陆腹地,地理位置突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战略资源基地。党的十八大确立了生态文明在“五位一体”中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要求围绕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和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建设。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决定了西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一 2014年西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概况
2014年西北五省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
(一)2014年西北五省区生态文明建设新进展
2014年陕西省出台了《关于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美丽陕西建设的决定》,全省围绕“美丽陕西”的目标,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陕西省实施了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和三北防护林五期等国家重大生态工程,计划全年造林400万亩、治理沙化土地10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6500平方公里、保护恢复湿地110万亩;强力实施“治污降霾·保卫蓝天”行动计划,推进“气化陕西”二期工程;分别淘汰钢铁、印染、平板玻璃等行业落后产能497万吨、2000万米、125万重量箱;[1]西咸新区和延安市成功入选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甘肃省围绕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以构建河西内陆河、黄河上游、长江上游、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为重点,推进实施祁连山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河西走廊内陆河区地下水超采治理、甘南湿地自然保护区、疏勒河中下游生态保护与修复和黑河流域综合治理等重点区域、流域的生态保护与恢复治理工程;加快了三北防护林体系五期工程建设,实施了泾河、渭河、元城河流域和兰州北部百万亩防护林基地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实施重点节能改造项目111个,淘汰落后产能200万吨;[2]积极争创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定西市和甘南藏族自治州被国家列入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地区。
青海省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区为重点,全力推进三江源二期工程和三江源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启动并实施了在青海境内投资35亿元的祁连山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项目;开展生态屏障保护与建设行动,年内计划完成天然林管护5517万亩、国家级重点公益林管护7441万亩、治理沙化土地120万亩;[3]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出台《青海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总体方案》,建立起了覆盖决策、评价、管理、考核4个方面,系统完备、有青海特色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201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提出建设“美丽宁夏”目标,全年安排生态建设资金18.6亿元,开展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重点实施“六个百万亩”生态经济林建设生态工程,全年计划造林120万亩,生态修复65万亩,荒漠化治理50万亩;实施“三河源”水源保护工程和大六盘生态经济圈建设;投入资金21亿元,开展生态移民工程,搬迁生态移民7万人;[4]石嘴山市入选全国第二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市。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坚持“环保优先、生态立区”理念,围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大美新疆建设,建立了科学完善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从2014年起,新疆南疆三地州不再考核GDP,并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伊犁州特克斯县和昭苏县取消了GDP考核,增加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指标考核;2014年,重点实施了塔里木盆地周边和准噶尔盆地南缘防沙治沙、天山北坡谷地森林植被保护与恢复工程;昌吉州玛纳斯县和伊犁州特克斯县成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地区。
(二)西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和特征
近年来,西北五省区全力破解日益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将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呈现出生态文明建设新特征。
1.自然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
一是防沙治沙和水土流失治理稳步实施,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截至2013年底陕西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6784.91千公顷;[5]宁夏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8.4%增长到2013年的13.6%,每年减少输入黄河泥沙4000万吨;[6]新疆2013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02%,绿洲森林覆盖率达23.5%。[7]二是自然保护区数量继续增加,湿地保护全面加强。截至2013年西部五省区自然保护区有168个,其中国家级54个,总面积达5236.2万公顷,占全国自然保护区面积的34.95%,[8]西北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