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4年12月 |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为古老的“丝绸之路”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和机遇,也为欧亚地区的发展合作提供了一条新思路。中亚各国和我国西北地区同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心位置,友好交往历史源远流长,经济互补性和协同性强,在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领域开展互利共赢的合作潜力巨大。在中国与中亚地区各领域合作的带动下,中国西北地区与中亚的民族关系与人文合作也呈现出新的局面,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 西北地区与中亚各国民族关系和人文合作的历史及现状
中亚与我国西北地区特别是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重要纽带,由于地缘、历史、民族、语言等因素,民族交往与人文合作的历史源远流长,当前的发展和前景较为喜人。
(一)西北地区与中亚各国民族关系的历史及现状
中亚处在欧亚大陆的联结部位,既是东西方陆上交往的重要通道,也是东西方民族迁徙的走廊。公元前2000年左右,一部分雅利安人在迁徙过程中进入中亚并定居下来,构成上古中亚民族的主要成分,中国史书中称其为塞种。此后相继有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塞琉古王朝、安息王朝、希腊—巴克特利亚王朝等相继控制中亚地区,大批波斯人、希腊人迁居该地。之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月氏、乌孙、匈奴、柔然、口厌哒、突厥、黯戛斯、回纥、契丹、蒙古等兴起于河西走廊和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在向西迁徙的过程中都曾先后在此地驻足,对中亚乃至整个欧亚大陆的民族关系有重要影响。
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于公元前60年建立西域都护府,统辖现今新疆和中亚一带。东汉明帝时,班超奉命出使西域,再次加强了中原与西域各族的联系。被东汉击败的北匈奴辗转迁徙至东欧,对亚欧大陆民族关系产生重大影响。公元6世纪,西突厥汗国兴起以后,统治了整个中亚地区,当地的西域各族、铁勒、昭武九姓、口厌哒、波斯等族逐渐被突厥化。7世纪中叶,唐在攻灭西突厥之后,在西突厥之地设立安西、北庭都护府,统辖西突厥辖地和西域各部,使中亚与我国西北地区的民族迁徙和交往更加频繁和密切。
公元7世纪中叶以后,随着阿拉伯汗国的兴起和对中亚的占领,伊斯兰教逐渐在这个地区占据主导地位。公元9世纪之后,中亚五大主体民族相继开始形成。10世纪以来,大批来自草原上的突厥语各民族相继涌入,先后建立了喀喇汗王朝、伽色尼王朝、塞尔柱王朝、花刺子模王朝等。13世纪初,大批蒙古部落进入中亚,大蒙古国及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相继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统治。16世纪左右,哈萨克、吉尔吉斯、乌兹别克、土库曼分别形成了现代民族。从18世纪开始,沙俄势力进入哈萨克草原,之后又不断南进,先后征服布哈拉与希瓦,兼并浩罕,将中亚各民族置于自己的统治下。19世纪20年代初期,中亚的哈萨克、布鲁特及其他民族人民掀起了反抗沙俄压迫的大起义,不少人迁居至我国新疆地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苏联的主导下,中亚地区进行了史无前例的“民族划界”,最终划分出了乌兹别克、土库曼、哈萨克、吉尔吉斯、塔吉克等民族,并据此迅速建成了五个民族的加盟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我国西北地区与中亚几个加盟共和国的交流都是通过苏联来进行的,期间虽有中苏关系恶化使两方民族关系骤然紧张的特殊时期,但双方民族关系发展基本正常。苏联解体后,中亚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我国不但很快与它们建立了外交关系,而且先后与它们解决了边界问题,还积极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随着中亚五国的独立,中国与苏联之间的双边跨国民族变成了多边跨国民族,原先与一个国家发生关系的跨国民族演变成与若干个国家发生关系。
中亚与中国西北地区的跨国民族共9个,它们是哈萨克族、维吾尔族、俄罗斯族、回(东干)族、柯尔克孜(吉尔吉斯)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鞑靼族)族和汉族。从跨国民族数量来看,在中亚国家依次为乌兹别克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塔吉克族、吉尔吉斯族、鞑靼族、维吾尔族、东干族,而在中国依次为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乌兹别克族、俄罗斯族和塔塔尔族。从跨国民族在各自国家所占的比例来看,主要有两种类型,即单边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