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4年12月 |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战略部署和工作要求,本报告在深入研究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实际国情,初步设计并提出了一套评估就业质量的指标体系,并建议在一些条件较为成熟的地区先行先试,以期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使其更加完善、科学、简便易行。其目的是用其衡量和检测全国与某地区在某一阶段或时期的就业质量状况,发现问题,找出差距,为推进我国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提供参考。
In order to better respond to the strategic deployment and requirements put forward at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for realizing employment by higher quality,based on deeply studying research results of domestic and overseas experts,an index system for evaluating employment quality was preliminarily designed and put forward in the paper with a view to actual conditions of the present China,and suggested to be tentatively applied in eligible regions,so that experience can be continuously summarized in practice and the system can be made more perfect,scientific and operable. The system can be applied to measure and inspect employment quality of the country or a region in a phase or period,find problems,make clear the gap to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offer a reference for realizing employment by higher quality in China.
Keywords: | EvaluationIndex SystemEmployment Quality |
党的十八大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作为新时期中国就业工作的任务目标。为贯彻落实好这一新的战略部署和工作要求,在全国范围内扎实推进更高质量就业,有必要建立一套评估就业质量的指标体系。为此,中国就业促进会与国际劳工组织北京局合作,开展了关于中国就业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框架的研究,课题组会集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实地调研,广泛听取地方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社会各界的意见与建议,形成了本报告。
一 关于更高质量就业的概述
(一)更高质量就业的提出
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就业工作会议上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2004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再就业工作座谈会上进一步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安国之策”。这可以说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就业问题的深刻理解,并成为指导中国就业最重要的思想根基。党的十六大将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之一。十七大则把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十八大高度关注就业这一重大民生问题,做出了全面部署,总目标是就业更加充分,总要求是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总方针是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总基调是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工作重点是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四大群体。
(二)更高质量就业的含义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促进就业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推进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是在促进就业规模扩大的同时,更加注重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创造充分的就业机会,营造公平、安全的就业环境,形成合理的就业结构,培养更强的就业能力,确保良好的收入和社会保障,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三)全面推进更高质量的就业
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关键在于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使就业优先真正成为一种思想共识,成为一种决策导向,成为一种行动自觉,更加注重选择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必须继续把就业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头等大事,全力以赴、扎扎实实、持之以恒地解决好这一重大民生问题。
二 就业质量的内涵
(一)国际国内研究概述
从国际的研究来看,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经济体开始探讨超越单纯数量意义上的就业概念,即劳动者从就业中所获得的全面的效用和价值。国际劳工组织也于1999年从“体面劳动”的角度提出就业质量的概念,其含义是劳动者在自由、平等、保证安全和个人尊严的前提下,获得体面、高效工作的机会。国外学者和国际组织对就业质量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把重点放在工作质量上,侧重于已就业劳动者的岗位特征、劳动者与工作的匹配度、劳动者对就业质量的主观评价等。例如,欧盟就业质量标准包括就业安全与规范、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与工作生活平衡度、工作稳定性及社会保障、协调谈判机制、技能培训、员工关系与工作动机等。二是关注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就业质量的整体性评价,从其代表的劳动力就业状态角度考虑,就业质量是指一种不仅充分就业,而且高质量工作的状态,更强调经济发展、就业和社会政策之间的协调关系。具体指标包括劳动力参与率、就业率、劳动生产率、就业与产业结构的吻合程度等。
从国内的研究来看,国内学者认为,应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坚持从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出发,针对我国当前就业质量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设计出既能科学地测量就业质量的现实水平,又能切实促进就业质量不断提升的一套简便易行的指标体系。[1]该体系应至少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的八个维度:①劳动者的公平就业机会不断增加,就业结构不断优化;②劳动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③劳动者通过就业能够改善和提高家庭生活水平;④劳动者通过就业能够提高自身能力,体现自身社会价值;⑤劳动者失业后能及时处于就业准备状态并能及时就业;⑥劳动者的就业稳定和安全状况能够得到有效改善;⑦劳动者应享有适当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待遇;⑧劳动者在工作场所的各种合法权益能得到充分、有效的保障。
(二)就业质量内涵的界定
首先,对就业质量的界定,应当做到宏观与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