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4年12月 |
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人才工作是党的人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强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人才工作,本报告以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人才的典型代表——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为研究对象,梳理了北京市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企业人才发展状况,分析了北京市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企业人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并结合北京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实际,在优化发展环境、加强教育培养、消除体制性障碍、发挥商会组织作用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促进首都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人才发展。
Talent management in the non-public sector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arty’s talent work. To strengthen talent management in the non-public sector,this report focuses on the representatives of non-public economy,summarizes talent development in Beijing’s non-public sector,and analyzes the main issues faced by the representatives of non-public economy. Based on the reality of Beijing’s non-public economy,this report further advances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ing development environment,strengthening education,eliminating institutional barriers,and making use of commercial organizations,to promote talent development in the non-public sector in Beijing.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发展的关键问题。伴随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才进入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在推动企业发展、提升管理水平、实现技术创新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非公有制经济领域成为人才高地的特征日渐明显,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得到了进一步激发,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人才工作已成为党的人才队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广大非公经济人士是构建富有活力、统一的京津冀区域性大市场的参与者,更是实现京津冀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推动者。作为其中的优秀代表,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在各个行业、各类组织中都发挥着表率和示范作用,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广泛的代表性以及人才培养主体与客体的双重性。因此,今年以北京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企业人才发展为调研方向,从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企业发展、自身成长以及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三个方面入手,系统分析北京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企业人才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建议,力争为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同时,通过推动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企业人才发展,发挥以点带面的辐射效应,带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人才的整体发展,引导广大非公经济领域人才为打造新一轮中国经济增长极做出积极贡献。
一 调研基本情况
此次调研以北京市在各级人大、政协进行政治安排,在工商联各级组织担任相应职务,在有关社会团体担任一定职务的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为研究对象,采取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方式,共涉及全市16个区县,调查企业基本覆盖一、二、三产各个行业,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其中,共发放调查问卷1691份,收回有效问卷1429份。从调研的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人才发展创造了良好平台
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和人才作用发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乏人才的非公有制企业是羸弱的,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而离开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人才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非公有制经济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为人才作用的发挥创造了良好平台。
一是总量和规模不断扩大。2014年第二季度,北京市规模以上非公经济收入合计19110.1亿元,同比增长9%;从业人员平均人数307.3万人,同比增长2.4%。2014年1~6月,全市私营经济注册资本累计22666.7亿元,累计增长44.3%;个体经济注册资本累计210亿元,累计增长16.6%;私营经济实现税收(国、地税)累计308.6亿元,累计增长12.3%。[1]
二是“双轮驱动”成效明显。全市2万余家科技型企业,其中92%以上为非公有制(或混合所有制)企业,在全市83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中,90%以上是非公有制企业。全市规模以上非公有制(或混合所有制)文化企业数量约7000家,占文创企业总量约87.5%,收入约占83%。
三是解决社会就业作用突出。统计数据显示,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非公有制经济,一直是解决北京市就业的主渠道。2014年1~6月,北京市私营个体经济从业人员累计663.3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67.7%,解决了全市约85%的新增就业。[2]
(二)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整体素质良好,具有较强发展动力
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企业的所有权和管理权两权的高度结合。多数代表人士既是企业主要或唯一的出资人,同时又是企业董事长或总裁,决定着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管理。他们作为企业的主角,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从本次调查统计结果来看,北京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整体受教育情况良好,学历层次较高。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1012人,占70.8%,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的424人;有一定技术专长,获得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761人,占53.5%,其中获得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374人。调查结果反映了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队伍知识化的时代特征,同时也反映了相当数量非公有制企业的高技能和专业化特征。
二是政治素养较高。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对当前经济形势充满信心和比较看好的有1044人,占73%;认为自身所取得的成就主要依靠党的改革开放、富民政策的有1015人,占71%;认为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应更好承担社会责任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