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劳动力成本的国际比较

    作者:李晓华 严欢 出版时间:2014年12月
    摘要:

    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为中国经济的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发展对外经济的比较优势。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资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工荒”、部分中小企业倒闭、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向外转移等现象引起了人们对中国制造业竞争优势的广泛关注与讨论。本文利用劳动力报酬、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劳动力成本三个指标,通过与主要竞争国家对比,对中国劳动力竞争优势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2003年以来,中国劳动力报酬大幅度上涨,但是由于部分被劳动生产率的快速提高所弥补,中国单位产出劳动成本的上涨幅度并不大。但是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涨已是大势所趋,中国制造业必须从单纯依靠低劳动力成本获得价格优势转移到新的竞争优势上来。

    Abstract:

    Abundant and cheap labor forces have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economic take-off of China,which are considered as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ver other foreign countries.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ising wage levels,the phenomena such as the “Labor Shortage”,collapse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and the outflow of the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 have attracted wide attention and discussion on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This chapter uses labor remuneration,labor productivity and unit labor cost compared to unit output as three main indicators to analysize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Chinese labor cost by comparing China with other main countries. Through the study finds that greatly increasing of unit labor cost could not be seen in China because the growth of labor productivity offset the quick increasing of the labor remuneration since 2003. However,the increasing of labor remuneration in China is a tendency,Chinese manufacturing must shift from rely heavily on the price advantage derived from low labor cost to a new competitiveness.

    制造业的高速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奇迹的重要推动力,而制造业的高速增长又主要源于通过改革开放充分发挥了中国劳动力丰富和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然而近年来,中国劳动力的成本持续快速上涨、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局面发生了改变,中国的工资水平不但高于周边的缅甸、孟加拉国等国家,而且已超过印度、印尼、菲律宾、泰国甚至北美的墨西哥。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开始向周边国家转移,在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重振制造业政策的驱动下出现了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的现象。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吸纳就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涨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必须进行认真的研究和应对。

    一 中国劳动力成本变化及其原因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界定,劳动力成本不仅包括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资和薪金,还包括以物质或非物质形式表现的福利,如实物发放、社会保障、技术培训等。但是由于工资方面的统计数据更全面,我们主要对工资的上涨情况进行分析。

    (一)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工资水平的变化

    图1显示了1980~2012年中国劳动力平均工资(包括平均名义工资和平均实际工资)水平以及工资增长率(包括平均名义工资增长率和实际工资增长率)的变化情况。改革开放以来的前半阶段(1980~1997年的18年间),工资增长速度的起伏变化很大,名义工资年平均增长13.73%,远大于实际工资4.17%的增速,且在个别年份,如1987年、1988年和1989年,实际工资增长率甚至出现了负值。1998年以来,工资增速的波动幅度收窄,其中1998~2006年,实际工资与名义工资增长率趋同,前者增长率平均值为12.23%,后者增长率平均值为12.91%。2007~2012年两者的增长率趋势又逐渐有所偏离,名义工资增长率的平均值为14.43%,实际工资增长率的平均值为10.68%。1980年的平均工资是762元/人,到2012年平均名义工资和平均实际工资分别增加到46769元/人和7636元/人,分别是1980年的61.4倍和10.0倍、2002年的3.8倍和2.9倍。

    图1 1980~2012年中国劳动力工资水平及增长情况

    制造业的工资水平展现出与整体工资水平类似的变化规律。图2显示了1980年以来制造业的劳动力工资(包括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水平和工资增长率(包括名义工资增长率和实际工资增长率)。1980~1999年名义工资平均年增长率为15.1%,而实际工资平均年增长率为4.2%,两者存在较大的偏差;1999~2007年,两者的增长趋势大致趋同;2008~2012年两者的增长趋势逐渐有所偏离,且名义工资的平均增长率要大于实际工资的平均增长率,前者为14.6%,后者为10.18%。1980年制造业的平均工资是752元/人,到2012年制造业的平均名义工资和平均实际工资分别增加到41650元/人和6001元/人,分别是1980年的55.4倍和8.0倍、2002年的3.8倍和2.7倍。

    图2 1980~2012年中国制造业劳动力工资水平及增长情况

    (二)影响劳动力成本上涨的因素

    劳动者收入水平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增加是经济增长的一般规律,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但是近年来,我国工资水平的较快增长具有特殊性。例如,2002~2012年我国工资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4.43%(名义工资),已经超过了GDP的增速。我们把中国工资水平上涨的原因概括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补偿型上涨。由于法律和政策体系不健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劳动者权益保护不到位、福利改善被忽视、收入增长慢的问题在我国长期存在。近年来,中国政府在改善民生、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04年,劳动保障部颁布新的《最低工资规定》,首度推行最低工资标准,并要求各地区最低工资标准每两年至少调整一次,以确保最低工资标准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全国各地最低工资标准调整频率加快、幅度加大。2013年,全国共有27个地区上调了工资最低标准,平均调整幅度为17%。同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到2015年绝大多数地区最低工资标准达到当地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40%以上”。目前我国的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的覆盖率还很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2020年基本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0%以上,这也会推动劳动成本的上涨。

    第二类是结构型上涨。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特征使我国劳动力工资保持在一个较低水平,而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