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4年12月 |
一 概述
(一)背景
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是了解国情、把握国势、制定国策的重要支撑,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力抓手,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加强自然资源管理、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是落实新丝绸之路、长江经济带、自然资源统一登记与监管、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的重要手段,也是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它必将为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和产业发展打开新的空间,明确新方向,创造新的发展机遇。
2011年5月23日,李克强总理在视察中国测绘创新基地时,对地理国情监测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作了精辟的阐述。2013年2月,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正式启动,总体目标是整合并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开展全国地理国情信息普查,构建国家级地理国情信息系统,持续对全国范围的自然、人文等地理要素进行常态化监测,建立定期报告和监督机制,反映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实施状况和效果,充分揭示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资源环境的空间分布规律[1~2]。
(二)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
1.国际发展现状与趋势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已开始意识到,建立在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基础上的工业文明,会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各国在对生态系统的管理由开发利用转向生态治理的过程中,将地理国情监测作为掌握资源开发态势,科学进行生态治理,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取得显著成效。欧、美、日等国家组织实施了地理信息动态监测和分析规划(GAM)、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LULC)、欧盟全球环境与安全监测计划(GMES)等多项监测工作,为动态掌握自然资源分布、生态环境变化、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手段,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4~7]。其监测内容极为丰富,既有土地覆盖、全球变化等综合监测,也有生态环境、农业、林业、海洋等专题监测,还包括自然灾害监测等。监测产品与服务更是形式多样,有数据库、研究报告、图形图表、应用系统和预测模拟等。国际上的这些工作表明,地理国情监测已经成为主要发达国家应对环境恶化,维护生态安全,优化资源利用的一项重要工作。
2.国内发展现状与趋势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文化悠久,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十分复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飞速发展,但人口与资源、发展与环境的矛盾日趋凸显。为此,国土、林业、水利、环保、农业、海洋、统计等专业部门从各自职责出发,陆续开展了全国性的专题调查或普查工作,为国家重大决策和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我国开展综合的、多要素的、全覆盖的地理国情监测奠定了基础。
从不同的角度,国情可以分为自然国情和人文国情,也可以分为地理国情、社会国情、历史国情和文化国情等,地理国情是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理国情是一个新概念,从狭义上讲就是具有国情属性的地理信息,如国家的面积,国家整体的地形、地貌以及类似珠穆朗玛峰等带有明显国家标志性的名山的高程等地理信息;同时,有些地理信息单独审视时不具有国情属性,但将这些信息集成后,其国情属性显而易见,如各省面积的汇总、全国流域性的河流汇总、道路长度汇总等集成信息。此外,地理国情,从广义上讲又包括利用地理空间信息,对其他国情信息进行空间可视化后反映的国情,也就是从地理空间的角度量化和展示国情。例如,人口数据与地理位置分布的结合,形成国家人口分布信息这一重要地理国情;经济数据与地理位置分布的关系,形成国家自然经济分布这一重要地理国情。由此可见,地理国情范围很宽泛、涵盖面很广,既能直观地反映自然与人类活动的动态轨迹,又能清晰地表达资源与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变化趋势,从而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客观依据。
伴随着我国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在技术、装备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快速跟进,我国已经完全具备了实施全国性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的能力。现阶段我国陆地国土和大部分海岛(礁)1:5万地形数据已经实现全覆盖,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实现了近50%的面积覆盖,这些海量数据为实施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奠定了资源基础;空天地一体化的多层次、多种类、多传感器的对地观测网络,为其奠定了遥感数据基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