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4年12月 |
一 遵义市城镇化建设的总体情况
近年来,遵义市围绕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两加一推”主基调和“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战略,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国发2号文件的机遇,不断完善城镇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品质,努力实施新区开发、旧城改造、小城镇建设三轮驱动,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遵义市城市化率从2005年的27.1%提高到2012年的38.9%,空间快速拓展、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城镇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小城镇建设、村庄整治成效显著,新区建设强力推进,城镇建设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目前,遵义市已基本构建起了以中心城区(红花岗区、汇川区、新蒲新区)为核心,桐梓县娄山关镇、遵义县南白镇、绥阳县洋川镇为卫星城市,仁怀市、湄潭县、正安县为次中心城市,其余各县中心城镇和重点镇为节点的“一心多节”的网络式城镇化体系框架。正着力争取遵义县、绥阳县撤县设区,推动桐梓、湄潭、习水等县撤县设市。确立了力争到2016年,遵义市城镇化率达到44%以上的目标。
从遵义市城镇化建设情况看,现阶段主要有四种发展模式。一是以县(市、区)中心城区旧城改造和新区扩容为主的模式。这是各地城镇化发展最主要和最普遍的模式。主要以旧城区改造提升城市品位和新城区扩容建设为主,打造小区楼盘、发展三产、改造城市形象、集聚外来人口。比如遵义市主城区、遵义县中心城区、新蒲新区等。二是以开发区(园区)产业融合发展为主的产城互动模式。这是以产业园区规划建设为主,通过产业集聚和产业配套,实现产城互动打造新型城市(镇)。比如桐梓县、赤水市,遵义县深溪镇、仁怀市茅台镇等乡镇。三是以自然集镇升级改造和“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为主的模式。这是小城镇建设的主要模式。主要以改善集镇群众生产生活环境、配套建设集镇基础设施和完善服务功能为主,促进山区农民向小城镇集中。比如湄潭县黄家坝镇、正安县安场等多数建制乡镇。四是依托自然生态和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以旅游景区打造高端旅游地产为主的山区新型旅游小城镇建设模式。比如习水县仙源镇、赤水市官渡镇、桐梓县黄莲乡等。
从遵义市城镇化的进程来看,主体上分五个阶段:一是坚持“因地、因业、因人”制宜,规划先行。“因地”就是结合各地区位、自然地理条件,按照有效利用土地、提升城市品位的要求进行城市(集镇)规划;“因业”就是结合各地优势产业发展,按照以产业带动城镇化、城镇化推动产业化、实现产城互动的城镇规划;“因人”就是增强城市发展承载能力和不断满足城镇居民生活需要,对城市配套功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规划。二是坚持水、电、路、通信、绿化等基础设施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通过政府投入和融资,各地以骨干道路建设和绿化为先,同步实施水、电、通信等配套基础工程。大力创造和完善产业发展、企业入驻、农民(外来人口)进城的条件,以“筑巢引凤”打下城镇化发展基础。通过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三是坚持特色或优势产业的引进和发展,解决引得进人、留得住人和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在打好居民生活和企业商家投资基础的条件下,着力产业培植和实现产业集聚,大力招商引资,开发楼盘、引进企业、发展三产,从而促进就业、集聚人口、激活城镇。四是逐步完善配套的产业服务和城市功能,增强综合承载能力。随着人口和产业的集聚,城镇化进程由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和发展逐步向产业服务、产城互动和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转变。通过不断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城乡融合、产城融合,增强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能力。五是逐步改善和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城镇化发展的最终结果是要实现对城市和人的有效管理,让城乡居民共享城镇化的成果。随着人口的增加和集聚,面对人口、资源、环境等压力,如何提高城镇运行效率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如何实现以人为本的社会化管理,都给城镇化带来了新的课题。
从以上城镇化进程的五个阶段来看,遵义市各地新一轮的城镇化进程和工作的着力点总体上还处于前三个阶段,城镇化发展较为成熟的中心城区正转向第四阶段并取得初步成效,第五阶段尚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和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