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5年01月 |
中国是2014年亚太经合会议(APEC)的主办国,因此2014年也是“亚太经合组织中国年”。一年来,围绕“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这一主题,中国举办了一系列APEC活动,包括11月举行的APEC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以及部长级会议、高官会等。自1989年成立以来,亚太经合组织已经发展成这一地区层级最高、领域最广、影响最大、机制最完善的多边经济合作组织,也是中国开展周边外交、多边外交的关键场所和重要舞台。尽管亚太经合组织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亚太区域一体化依旧任重而道远,面临诸多困难与不确定因素。
China is the host country of the 2014 APEC meeting,the theme of which is “Shaping the Future through an Asian-Pacific Partnership.” This year China held a series of APEC activities,including a Senior Officials Meeting,a Ministerial Meeting,and the 22nd APEC Economic Leaders Meeting (AELM). Since its inception in 1989,APEC has developed into the highest level and most comprehensive multilateral economic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in the region.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APEC,regarding this organization as a critical multilateral stage for China’s regional and global diplomacy. Although APEC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there is still a long way to go,with many difficulties and uncertainties ahead,before economic integration will be achieved in the Asian and Pacific region.
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APEC,以下简称亚太经合组织),是亚洲-太平洋地区层级最高、领域最广、影响最大、机制最完善的区域性多边经济合作组织。自1989年成立以来,亚太经合组织始终秉持自愿协商、开放包容的区域主义精神,围绕各国领导人1994年确立的茂物目标,积极推动亚太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历经25年发展,APEC已经建立起全方位、多轨道、宽领域的跨区际多边合作机制,对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与地区繁荣进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
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后,便将地缘身份定位为亚太国家中的一员,始终坚信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亚太、亚太繁荣也需要中国贡献力量,并随着中国融入全球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经济发展日益同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对亚太事务的参与构成互为条件、彼此依靠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2014年11月,中国时隔13年后再次担任APEC会议的东道主,这无疑为中国对外展示国家形象提供了良机,本次会议也有望成为中国多边良性互动的典范。
一 亚太经合组织的历史沿革与概况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诞生于全球冷战即将结束的年代,是亚太地区最具影响的官方非正式经济合作论坛,最初是由澳大利亚发起倡议并随后得到环太平洋两岸众多国家的积极响应,而逐步形成常态化、机制化的多边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经过25年的发展壮大,目前已经成为拥有21个成员以及3个观察员资格政治实体,[2]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多边区域经济集团化组织。截至当前,亚太经合组织人口总计达28亿,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40%,土地面积总和相当于全球陆地面积的67%,在全球经济活动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分别占据世界经济总量的60%和对外贸易总额的47%,形成以成员的广泛性、组织原则的开放性为主要特点的机制形塑效应。梳理、回顾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历史经纬和成长脉络可知,该组织的发展历程大致经过三个主要划分阶段。
(一)1989~1992年:启动与草创阶段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冷战结束,国际形势日趋缓和,经济全球化、贸易投资自由化和区域集团化的趋势逐渐成为潮流。同时,亚洲地区在世界经济总值中的比重也持续上升、国际地位明显提高,与之相伴亚太各种区域合作机制蓬勃发展,新倡议、新设想不断涌现,影响力与日俱增,区域各国对加强合作、共同发展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强烈的愿望。在此大环境下,1989年1月,澳大利亚总理霍克访问韩国时在汉城提议召开“亚洲及太平洋国家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讨论加强亚太经济合作问题。1989年11月5~7日,澳大利亚、美国、日本、韩国、新西兰、加拿大及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文莱六个当时的东盟成员国,总共12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APEC首届部长级会议,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会议机制的正式成立。
1991年11月,第三届亚太国家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在韩国首都汉城(今首尔)举行并通过《汉城宣言》,正式确定亚太经合机制的目标意向、职责议程、参与形式、前景规划,并且在此次会议上中国大陆、中国台北、中国香港加入该机制。1992年4月,在泰国举办的第四届会议中,澳大利亚总理基廷首次提议在现有亚太经合组织基础上将部长级会晤升格为首脑级峰会,此设想一经提出便得到与会各方的积极响应,并在下一届年会时将愿景转变为现实成果。同时,本次会议还确定组建具体的执行机构秘书处,为每年会务活动和处理日常事务提供智力支持和服务工作,与会各国还同意选址新加坡作为秘书处常设机构的驻地。
自1989年亚太区域合作概念萌生,到1992年达成升级领导人首脑峰会的共识、建立常设秘书处是亚太经合组织的初期酝酿阶段,因此该阶段亚太经合组织的议题宗旨、行政体制、运行模式等方面仍处于试探摸索时期。尽管在此阶段所取得的成果,相比日后快速发展阶段而言不是特别显著,但对机制成熟完善具有不容低估的开创意义和先行示范价值,更为重要的是搭建起区域组织框架的主干轮廓,基本理清和框定开展多边合作的工作范围、机制职能、组织结构、运作方式。
(二)1993~1998年:调试与发展阶段
1993年11月,美国主办亚太经合组织首届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每年召开一次领袖峰会并于会后发表共同宣言的形式自此固定下来。1994年11月,在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