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5年01月 |
一 甘肃彩陶文化资源现状概述
(一)彩陶文化资源概念界定
彩陶文化资源是指以彩陶为文化物质载体与精神载体的文化富集体现,是对具备彩陶特征与元素等文化载体的统称,彩陶文化的内涵是彩陶所具有的历史与文化价值显现,其外延是所有彩陶文化元素时代发展的价值显现,大致由彩陶遗址、彩陶文物、彩陶研究、彩陶造型、彩陶图案、彩陶复制品、彩陶艺术品、彩陶日用品、彩陶文学影视作品等领域中彩陶元素集中或延伸的全部文化构成。彩陶文化资源是全部彩陶元素历史的、时代的与发展的资源集合,具有资源整体性特征。彩陶历史遗存资源是彩陶文化资源的核心组成,彩陶文化资源则是建立在彩陶历史遗存资源基础上的文化外延。
彩陶文化资源整合路径是指将原本分散、孤立或各自独立运行不相交叉的彩陶文化资源进行符合其内在逻辑的再组合与多角度交互,加大甘肃彩陶资源的价值叠加效应,凸显甘肃彩陶文化的资源整体性与联动性,尝试发现整合后可能产生的新的发展路径。
(二)甘肃彩陶文化资源基本状况
彩陶遗址、文物的存在与分布是彩陶文化资源得以成为可能的最重要支撑平台,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静态彩陶历史遗存,才有可能产生具有发展特征的动态彩陶文化资源。甘肃被称为中国彩陶的故乡,就目前考古发掘的资料显示,甘肃秦安县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彩陶文化遗存早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大地湾一期遗址据碳素测定年代距今7370~8170年,大地湾彩陶成为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彩陶。
甘肃彩陶遗存分布广泛,甘肃省东部已发现的彩陶遗址有大地湾、天水师赵村、西山坪、武山傅家门、庆阳南佐、平凉伺家台、镇原常山、礼县高寺头、武都大李家坪等;甘肃省中部已发现的彩陶遗址包括兰州、白银、临夏、甘南、武威、金昌以及陇南、定西地区的西半部,遗址发掘点主要有:东乡林家马家窑遗址、康乐边家林墓地、兰州花寨子半山墓地、广河地巴坪半山墓地、红古土谷台半山、马厂墓地、永昌鸳鸯池半山马厂墓地、广河齐家坪、永靖大河庄、临夏秦魏家、武威皇娘娘台等地齐家文化遗址;甘肃西部地区包括张掖、嘉峪关、酒泉三市,已发现最早的文化遗存是距今4000多年前的马厂类型遗址,后来演变为青铜时代的四坝文化,也有个别的马家窑类型陶器。
甘肃彩陶文化遗存延续时间距今2000~7800年,长达5000年左右的历史跨度构成彩陶产生、兴起、繁盛、衰退的完整发展史。甘肃彩陶遗存文化构成多样,既包括东方中原文化特征,也体现了西方中亚文化因素。
(三)甘肃彩陶文化资源整合路径存在的问题
彩陶资源不等于彩陶文化资源,彩陶资源大省不等于彩陶文化大省,遗存资源的静态闲置难以产生文化资源的动态整合,静态资源的分散孤立难以形成文化资源的整合呼应,对传统彩陶资源的单一认识难以形成文化资源的多路径立体叠加。从目前情况来看,一方面,甘肃彩陶文化资源构成相对单一,彩陶文化资源形象模糊,彩陶资源遗存与彩陶文化资源关系界属不明,或者简单将彩陶资源历史遗存等同于彩陶文化资源,随意套用市场化手段,盲目开发,甚至违法开发,造成对彩陶资源历史遗存的严重破坏。另一方面,甘肃彩陶文化资源开发不足,彩陶文化资源对外展示手段单一,乏善可陈,一味模仿,少有创新。同时,甘肃彩陶资源的文化层次扩容能力不足,社会文化行为参与度低,资源与社会接触面狭小,表现能力单一。此外,甘肃彩陶文化资源同其他文化资源的互动呼应能力欠缺,路径分散,无法构成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多文化交互价值显现。
二 甘肃彩陶文化资源的整合路径
(一)甘肃彩陶文化资源整合路径的目标
1.外在形象:进一步形成特色鲜明的甘肃根文化风貌
形成甘肃彩陶文化整体形象、体现甘肃根文化外在风貌是甘肃彩陶文化资源整合路径的具体目标之一。鲜明的文化形象是文化资源得以发展、整合、利用的基本手段,文化形象的展示是产生文化吸引力与文化凝聚力的首要条件,是甘肃彩陶遗存资源静态体现向彩陶文化资源动态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甘肃彩陶资源遗存所承载的厚重历史与远古神秘信息是形成彩陶文化取之不尽的文化宝库,是塑造甘肃彩陶文化整体形象的客观显现。
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一路汇聚奔腾而来的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诞生,被称颂为“母亲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