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年05月 |
一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出现了较为稳健的高速增长,人均收入水平逐步提高,但与此同时,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问题也日益突出。我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尤其是农村收入与城市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村地区之间收入差距也在扩大,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总的来说,理论分析是围绕两条思路展开的。一条思路是纵向角度,从中国经济改革的历程出发,分析经济转型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李实等,1998)。
由于宏观的横截面数据资料相对而言比较容易获取,因此在进行收入差异研究时,已有的研究文献往往较多地集中分析区域性的差异。近些年来,一些学者对城镇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工资决定问题和城镇之间收入差异的研究也逐渐增多起来(张平,1998;魏后凯,1996)。但是对农村收入差距问题的分析和研究,由于缺乏系统详实的微观数据,往往比较难以入手。各地农村之间收入差距是在逐渐扩散还是趋同?导致城乡之间以及农村地区之间收入差距变化的原因究竟何在?在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工业化步伐加快推进的背景下,这些问题尤其值得我们注意。
本文的分析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将农村地区的收入不平等问题,与农村劳动力的迁移流动以及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相联系,分析各地(尤其是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人力资本存量上的差异对收入差异的影响。本文的框架如下:除引言部分以外,第二部分是对测度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指标和收入分解方法的综述。第三部分对我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农村收入和教育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尤其是通过运用休罗克斯(A.F.Shorrocks)提出的根据收入来源对总的收入不平等进行解释的分解方法,分解出农村四个部分的收入组成部分,即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各自对总收入的贡献份额,探讨了农村地区收入差距变动的趋势。第四部分通过对卢卡斯(R.Lucas)模型的扩展和实证应用,揭示农村地区之间收入差异的根源。第五部分总结全文并提出政策建议。
二 测度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指标及其收入分解方法:综述
对收入不平等的测度,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建立的基尼系数。随后,又出现了其他收入不平等指标:变异系数、泰尔指数(Theil index)、泰尔二次测度(Theil second mea-sure)。这几个指标均满足如下属性:①转移原则,即若将收入从富人转移到穷人手中,不平等程度将会降低;②均值独立性,如果所有人的收入同时翻番,不平等程度不发生改变;③人口规模独立性,如果各收入阶层的人的数量发生同比例的变化,收入不平等程度不变;④可分解性,可按照不同人口组群或收入来源对收入进行分解(J.P.Estudillo,1997)。基尼系数满足前三个条件,但不满足第四个条件,它能按收入来源进行分解,却不能按人口组群进行分解。
自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对区域间收入不平等的分析,突破了传统的定性描述方法,逐渐走向定量分析。如赵人伟等(1997)通过基尼系数的计算,测度出中国居民收入差距日渐扩大的趋势,认为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之间在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方面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利用市场和发展机会方面的差距上。有的学者用泰尔指数对农村居民区域间收入不平等进行了分析;有的学者计算出对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进行测度的各项指标,指出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实际上在增加(赖德胜,1997;陈玉宇等,2004)。
上述对不平等进行定量测度分析的文献,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对农村问题的分析严重不足,多数研究要么侧重宏观的地区横截面分析,要么仅对城镇的工资收入差异进行分析。二是在相关文章中,往往对具体计算方法的阐述不全面,以致引起在结论的理解上出现分歧。
(一)收入不平等指数的计算方法
1.基尼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