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10月 |
第一节 珠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珠三角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之一。它包括九个城市[1],土地面积为54733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0.4%,目前常住人口总数为5612万,占全省常住总人口的53.8%。作为广东经济的先发区,珠三角在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我国市场体系最为完备的地区之一。在经济总量上,1998年GDP超过新加坡,2003年超过中国香港,2007年超过中国台湾。2008年年底,国务院批复并同意了《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将珠三角分成广佛肇(广州、佛山、肇庆)、深莞惠(深圳、东莞、惠州)、珠中江(珠海、中山、江门)三个经济圈,以圈内中心城市来带动发展,各个经济圈形成竞争,促进资源整合,推动珠三角一体化进程。相应的,广东省编制了珠三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等五个一体化规划,推动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个经济圈建设和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使珠三角的发展有了新的动力,也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010年珠三角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643亿元,占全省比重为79%(见图2-1)。
图2-1 珠三角2000~2010年GDP总值及占全省比重
一 珠三角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近十年平均增长16.2%,高于全省水平0.6个百分点
1980~1996年,珠三角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7.8%,不仅高于全省14.5%、全国9.7%的同期平均增长速度,而且高于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阶段的平均增长速度。珠三角地区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8422亿元,占广东全省比重75.2%,上升到2010年的37673亿元,占全省比重79%,占全国份额达到9.47%。10年间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2%,高于全省15.6%的平均增幅,也高于全国14.9%的水平。珠三角三个经济圈2006~2010年经济增速见图2-2。当然,珠三角经济总量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龙头城市的地位非常突出,在九个城市中,广州、深圳两个城市地区生产总值高居榜首,总量为20329亿元,占珠三角经济的比例达到54%,排名最后的江门和肇庆仅相当于珠三角总量的7.1%。
图2-2 珠三角三个经济圈2006~2010年经济增速
二 外向型经济特征明显,外贸依存度较高
珠三角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和侨胞遍及世界各地的有利条件,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国内市场为依托,有力地推动外向型经济高水平、快速度地发展,由此也形成了珠三角突出的外向型经济特征和较高的外贸依存度。2010年,珠三角出口贸易总额高达7510.8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28.4%,占全省当年出口贸易总额的95.7%,外贸依存度达到136%,高于长三角和京津冀,是中国对外贸易水平最高的地区(见表2-1);在全省外资利用方面,珠三角是外资的集聚地。2010年珠三角地区合同外资金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分别占全省的86.8%和90.6%,分别达到213.5亿美元和183.5亿美元;其中,中山市增长9.9%,在珠三角九城市中增长最快。横向来看,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上珠三角低于长三角的506.2亿美元和京津冀的202亿美元。
表2-1 珠三角外贸依存度与其他地区对比*
在对外贸易方式上,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及补偿贸易——俗称“三来一补”——为主要特征的加工贸易是珠三角外向型经济的核心。从20世纪80年代起,以香港资本为主要投入的“三来一补”企业群落是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新生力量。以珠江为轴心、呈三角形分布,深圳、顺德、东莞等地构成了早年间珠三角的经济中心。其中东莞作为加工贸易的最主要发源地,依靠此方式迅速崛起为一个世界加工制造业重镇,加工贸易成为推动东莞GDP增长的主要动力。加工贸易企业创造了工业总产值中近八成份额,加工贸易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有四成之多。近年来,由于土地、能源、人口和环境的压力加大,东莞在谋求加工贸易转型,并且成为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从“生产”到“设计+生产”,从“生产车间”到“企业总部”转变,力争以此增强企业竞争力,延长产业链,向“微笑曲线”两端升级,并推动东莞在2010年建设成为珠三角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
三 产业结构优化合理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珠三角已经完成了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重要的制造业中心的转变,并成功实现了第二、第三产业双重主导的经济发展格局。珠三角三次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