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8月 |
一 幸福及其本质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立社会幸福生活,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那么,对于什么是幸福,怎样创造幸福生活的美好未来,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清楚。事实上,幸福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从客观上讲,幸福是应该有客观标准的,或者说不同时期都应有不同的标准,但幸福更多的是自我感受、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这又很难从客观上做出准确的回答。什么时期谁幸福谁不幸福,具备什么条件就应该幸福,不具备某种条件就不应该幸福,似乎又是很难得出结论的,这就给幸福的客观性带来很大的难度。因为对一个人来说,什么条件下是幸福的,什么条件下是痛苦的,必须和自我感受结合起来才更有意义。比如就一个人的生活来讲,吃什么是幸福的?是山珍海味还是粗茶淡饭?一般来讲,吃好的从味觉感受上会很好,由此形成幸福感,但如果自己没有这种消费的水平,一顿山珍海味在满足味觉的同时又可能带来消费上的压力,感觉这样消费是很大的浪费,在这种情况下,这种消费和自己的客观需要相比,就显得山珍海味不见得能获得幸福。但当你可以免费吃到这种美食的时候,你又可能形成满足感或幸福感。还有一种情况是,你有消费的水平,但由于你吃饭的习惯、身体的需要,以及当时的心境,山珍海味不一定就是心目中的美食,由此也不一定产生满足或幸福的感受。
这样看来,是否幸福不能离开主体的感受、体验、评价,同时还要看到主体自觉意识的重要性,因为人们在更多情况下不去感受自己是否幸福,当人们有意地去感受、体验的时候,才会出现是否幸福的评价,而这时的评价更多的可能不是身体的或生理的,而可能是心理的或比较的。有人讲我现在是最幸福的了,但我没有感觉,但当人总这么讲的时候,我就问自己,自己真是最幸福的人吗?我就想为什么别人会这么评价,过去怎么没有呢?原来那是因为以你目前的现状,心理上应该满足了。在这种情况下,你只要无所求,处于自然的生活状态,在大家的眼里自然就是最幸福的人了。那么他们有幸福感吗?或者说为什么没有感觉到自己也是最幸福的人呢?那是因为他们还很执著,还有应该得而没有得到的东西,还需要努力追求,所以感觉还有压力,而你似乎已经摆脱了这种压力。我想大家的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但自己又该怎么评价这种状态呢?我只能用知足常乐、自然无为作答,因为知足才开心,无为才省心,虽然结果没有最好,但只要自我满足,就应该是幸福的了。所以,我感到幸福是否就是一种自我感受的满足呢?
近年来我在闲暇时间练习书法,发现自己有了长进,或者得到朋友的赞许,心里就有种愉悦的感觉,这种愉悦的感觉是“知进”并被认可的结果。所以我感觉一个人能够发现自己取得了进步、得到了赞赏或者嘉奖,同样也是一种幸福的感受。最近我们要求很严,又要搞考评,领导感觉你是老同志了,或者说你很“幸福”了,所以就考虑把你排在末位,这时你会是什么感觉呢?会有幸福感吗?我想一般情况下人们可能是想不通,或者说是不愉快的。而我由于对这样的结果有所预感,所以,当领导和我谈话的时候,我感到并没有什么意外,反而认为领导这样考虑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末位对我影响不大,反而能给大家垫底,这何尝不是一种价值存在呢?所以我又感到“知价”似乎也是一种幸福,一个人虽然为他人付出了一些,但他能感知到自己的价值存在,也会产生幸福感,即所谓“吃亏是福”吧!
鉴于实践经验的分析,我感到幸福是一种心理感受或体验,即便是一种满足状态,如果没有心理体验,也难感受幸福的存在。但满足状态是感受幸福的基础,没有相应的满足也很难体验到自己的幸福。由此也可以得出另外一个结论,即幸福可以是一种回忆,因为回忆可以体验曾经的感受;同时幸福也是一种比较,比较可以体验自我的满足。所以,幸福是一种主体满意或知足的状态,这种状态是经过感受或体验反映出来的。如果给幸福下个定义,那就是幸福是主体对客体状态满意度的心理感受或体验,其本质就是主体的心理体验。这说明,幸福不是简单的对客体的满意状态,满意状态是前提,可表现为舒适、高兴、快乐等,但更多情况下,满意状态没有心理体验就不会有幸福感,亦即幸福感是通过体验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