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幸福观探析

    作者:王长坤 淡琰 出版时间:2013年08月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幸福观经历了一个从单纯仿照别国模式到走自己之路的发展历程,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幸福观。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共领导集体的幸福观,都是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理论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以及市场经济的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时代的发展,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发展为民等幸福观,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幸福观理论,同时也丰富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幸福观是指人们对幸福的根本看法,幸福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反映。由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价值观,所以幸福观也千差万别。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幸福包含两个部分,分别是创造幸福和享受幸福。其中,创造幸福被认为是实现幸福的前提,实现幸福之后才能够享受幸福。对于广大的劳动人民和无产阶级来说,不参与劳动就没有丝毫的幸福可言。因此在社会主义的条件下,创造幸福的唯一途径就是参与社会劳动。对于广大的党员和干部来讲,只有终身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才是其人生的最大幸福。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因此,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基础上,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提出了建立在重民、爱民、亲民基础上的幸福观,这是一种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的幸福观,能够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经过探索,并且经历过实践检验的幸福观。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的幸福观,是由当时的国际形势决定的,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广大人民全面发展的幸福观。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和国内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毛泽东认为人民群众是幸福的主体,要是没有了人民,社会的发展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所有的发展都是空想和空谈。因此,群众路线,就成为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一个基本方面。毛泽东幸福观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之中。坚持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幸福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毛泽东强调党员干部要合理地使用人民赋予的权利;第二,关心人民群众,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第三,依靠群众的力量去实现其自身的利益。毛泽东认为革命是实现幸福的动力,毛泽东深刻分析了当时的中国国情,认为中国的基本矛盾仍然没有改变,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依旧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之间的矛盾。只有解决了社会的主要矛盾,才能不断地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使全中国人民实现幸福。毛泽东认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和实现幸福的方法是:革命。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的幸福观主要体现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中,以及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采取的注重民生改善,以确保不断地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各项措施之中。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的中国,就是让人民当家做主,尽一切全力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发挥人民内部蕴藏的无穷动力,从而实现中国人民的幸福,这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经过共同的奋斗和探索得出的结论。同时,毛泽东反复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干部务必保持艰苦朴素、不骄不躁的优良作风,尽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民生问题,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切实地落实到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因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适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并且经过不断的探索和总结,认识到人民群众在发展中的巨大潜力,只有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并且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坚持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为群众着想,坚持群众路线,努力使我党制定的方针政策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根本利益,从而使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最大化的体现,这才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幸福。

    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结合新时期的特点,将我国的基本国情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相结合,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提出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幸福观。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提出的幸福观,是在创立邓小平理论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以当时特殊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为根据的。邓小平认为,人民群众是幸福的主体,他明确提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1](P39)“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邓小平幸福观的核心内容,邓小平的幸福观是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基础上,继承并且发展了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幸福观,加上自己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理解,巧妙地把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结合在一起,从而提出了“不断提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