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4年11月 |
本文主要探讨新媒体艺术展览与历史文物进行结合,策展者如何运用平面媒体宣传营销交互式展览的主题以吸引大众。近年来台湾结合新媒体艺术之展览蓬勃发展,不少展览主题也积极地朝着艺术与科技的趋势规划,期望转换虚拟博物馆到未来博物馆的概念。从台湾“未来媒体艺术节”可以发现,新媒体艺术作品由实验性质逐渐汇入为主流。由台湾ICCA国际会议协会近年举办的资料发现,文化领域上发展比例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并且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重视新媒体艺术的未来发展。文化通常是历史的表征,将历史有形化通过古文物的展示了解,而避免单调呆板的展览形式,用不同方式去吸引大众,提升展览的总体评价已成为一项重要的议题。
媒体艺术已经由原本实作作品式转变为一种观念艺术作品之表达方式,而“新媒体艺术”源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科技与数字媒体的进步、计算机及互联网的成熟,以及电子数字影音产品的普及化,新媒体艺术不仅提供了新的创作工具,同时提供了全新的艺术作品存在方式和规则,艺术家也将技术手段的掌握和应用变成艺术创造极为重要的构成部分。另外,在文化全球化与商业化下艺术团体引进企业化经营,通过营销手法强调展览交互式概念,让参展者产生共鸣与更多参与。
本文讨论的新媒体艺术展览,分别为2012年在台北举办的“会动的清明上河图”、“秦始皇:地宫与兵马俑大揭秘”与“故宫亲子数字艺术展”三个历史文物展。使用质性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包括文献分析、次级数据、参与观察与半结构式访谈的数据分析。
研究发现,“会动的清明上河图”主办单位金传媒集团拥有强大的平面媒体优势,广邀各界名人参展,举办艺文讲座打开知名度并强调“动”字,发布新闻信息增强讨论性。“秦始皇:地宫与兵马俑大揭秘”策展公司强调原创性及细致度,欲建立一座“活”的美术馆,举办讲座增加民众熟识度,希望支持后续其原创性展览。“故宫亲子数字艺术展”主办单位“国立”故宫博物院运用本身口碑与展场优势,并设置DIY坊,吸引亲子属性的参展者。三个历史文物策展者皆认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交互式展览仍需要新闻媒体适度的曝光与口碑的建立,而口碑除了创造展览价值外,更能为策展者商誉带来正面影响,有助于策展者后续发展。另一项研究发现,三个不同性质的交互式展览通过不同的营销方式,包括网站合作举办抽奖与赠票活动、举办展览相关竞赛、设置DIY活动以及开发专属小游戏更能吸引参展大众。
期望本文研究结果,对于学术理论上的讨论、未来台湾新媒体艺术与文物结合交互式展览的宣传营销做法,能够提供参考价值。
一 前言
在经济成长与个人化服务风行、民众生活水平提升的同时民众想增加休闲娱乐的空间,故对休闲观光以及文艺活动更加关注。而智能手机与iPad的使用蔚为风潮,显示民众对于科技的使用熟悉,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下,对于展览用科技创作的接受度相对较高。
科技运用使得艺术作品的表现方式更加多元化,“新媒体艺术”与“互动艺术”等不断涌现。在2012年台湾第一届“未来媒体艺术节”上,艺术家把电子、数码科技变成画笔,奉上新型艺术样本,可见新媒体作品从实验性的前卫艺术逐渐显示其重要性。深圳公共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孙振华认为,相较于传统艺术有约定俗成的东西,新媒体成为一个高度个性化的商品,使每个艺术家与创作者之间的差异被放大到极致,这种差异化将成为未来艺术的关键词。而2002年宏碁公司在历史博物馆的无线网络热点布建,呈现艺术与科技整合的虚拟博物馆到未来博物馆的概念,同时应用在线交互式创意学习,让数字典藏内容有活泼的展示方式。
随着科技与数字媒体的进步、计算机及互联网的成熟,以及电子数字影音产品的普及化,新媒体艺术的时代来临,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已如火如荼地展开新媒体艺术的运用,台湾地区也积极地在此趋势中运作,源自台湾当局推动“挑战2008发展计划”所提出的“数字艺术创作计划”,点燃台湾新媒体潮流,也让科技与艺术之种种合作更趋缤纷。例如台湾“故宫博物院”2008年施政计划中提出数字化博物馆的建置,提供数字教学、数字学习、数字典藏及UNS科技应用等信息服务,并通过数字化安全监控系统的整合,加强对文物安全的维护。借由经常举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