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4年11月 |
文化创意产业是世界各国和地区正在进行的文化产业化活动,可以看到从各国和地区出色的文化特色,发展出成功的文化创意产业,与其说是文化特色倒不如说是文化品牌的发展。本文由台湾文化环境背景来进行历史文本回顾与归纳,由传统的工艺产业、设计产业到文化创意产业中的设计类领域,来探讨台湾工艺设计产业的脉络。
首先,有“台湾工艺之父”之称的颜水龙先生(1903~1997),从生活美学的期望到生活工艺的落实、工艺产业推导,奠定了台湾工艺重要的基石,也影响到日后工艺学校的教育;接着在工艺产业部分,工艺中心在台湾不同经济时期扮演的角色也随时代在变更,由培训辅导到产业转型、工艺美术推广,后续以工艺、设计跨界整合模式,与时尚设计接轨,近年以台湾文化为出发点,以Yii品牌的行销模式,进军国际时尚设计品牌行列,打开国际知名度,这都是相当突出的创意方式。
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下,还需有绿色环保的概念,工艺是为了生活而用,设计是为了改善生活,产业是为了生活,因此在新时代产业趋势下,应融入环保概念。而工艺设计正是取之于自然、还之于自然的绿色永续概念,因此,绿色工艺概念,将有助于提升生活美学、带动工艺设计、推动文化创意产业。
一 前言
“工艺”与“设计”这两个领域,近年来经常在展览、竞赛中成为并置讨论的主题,而又交融成一个新的主题趋势。但工艺与设计并非截然不同的领域,工艺是由生活中产生,设计是为了改善生活,两者的共通之处是为了满足人类对生活的感受,近年来两者频频接触的意义,可能是在工艺顺着生活轴、设计向着文化轴,而生活就是文化缩时,两者彼此靠近合并,工艺可以现代,设计可以呈现生活,因此,工艺与设计开始与生活美感进行联结。工艺世界原本就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世界相联,生活中所需的任何工具器物,皆是取自自然,通过人们的双手制作出,支撑着我们的生活日用,在制作的同时产生了美感,因此“用与美”的结合,从手工艺用品中最能感受得到。日本宫崎清教授说明“设计”的意涵,采用明治时期文人“意匠”一词,认为“意匠就是仔细听人们‘心’中的声‘音’,然后用工具,为人们制作用品”。所以设计或意匠需要成为人们“心声”的反映[1]。工业化环境促使人们怀念简朴的传统工艺。相对于工业化之量产品,传统工艺最吸引人们的特质就是“手感”。手感是改变一件事情的过程,那种感觉、那种获得,是无可取代的。越来越多“手工”强调有触感、温度的产品,在市场上备受注目。“手感”成为一个新的行销元素,手感经济其实是一种感情经济。手感经济就是深度经济。因为手感经济不只是手工,更是对生活的深刻体验,提出一种生活主张。用深度的技艺设计产品,可以帮助加深对生命的体验[2]。
二 台湾工艺之滥觞
(一)美术工艺
在人类艺术文化的发展历史上,一向存在着“为艺术而艺术”或“为人生而艺术”的论点,一般有模仿冲动说、游戏冲动说、自我表现冲动说、装饰说、劳动说、宗教说等六种。古代初民的艺术行为,乃多是有其一定“目的”者,乃是“为人生而艺术”。实际“为艺术而艺术”的观念与行为产生,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后,“艺术”才真正地“脱离”其他文化的束缚而逐渐独立成为一门学科。在东方的中国社会中,要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才有艺术独立发展的空间,但也多停留在知识分子或达官贵族之类阶层中,民间的艺术活动仍以传统的“工艺”为主。“工艺”一词最早即是源自《考工记》,最简单的解释是指“百工技艺之作也”,攸关生业、生计及生活。工艺发生的初始源自工具,工具用以支持人过着有效率与便利的生活,在生理上获得舒适,能合理地工作与作息,甚或在心理上有所慰藉,移转情绪,满足了精神生活。真正的工艺沿袭了这项功能:实用或者适用;因此所谓“工艺”乃是以“工具”的本质为基础,再加上精巧的制作技术(工)以及适当、有节制的美的增饰(艺)建构而成。
台湾在日治时期(1895~1945),日本殖民政府大量引进西方文化,使得原本迁移来的汉族、客家与原民族群之工艺技术渐渐被遗忘,接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45年),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工艺也因为机械化商品的倾销而随之没落消失,“工艺”的本质也因此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