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5年01月 |
县域经济是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它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从全国范围来看,四川既是农业大省,也是人口大省,县域的人口数量和各产业发展都处于全国前列,研究和评价四川省上一年的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及时总结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对于四川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County economy is a kind of regional economy with full local features and full functions. It is divided geographically by county administration,based on county district,guided by the market,optimizing resource allocation.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Sichuan is a province with a large population,and its output of the agriculture,forestry,animal husbandry and fishery is in the forefront of the country.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county economy,narrow the gap with the developed areas,reinforce the bottom base of building a multi-point multi-polar pattern and implement the “moderate prosperity” program in a well-rounded way,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y economy in Sichuan has a special significance.
县的设置在我国历史悠久。郡县制萌芽于周,发轫于春秋,发展于战国,定制于秦。县域经济与县的产生紧密相连,可以说,中国自秦朝置县以来就有了县域经济,“郡县治、天下安”这一古训至今仍然适用。如果说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经济是国家经济的支柱,那么县域经济则是国民经济的基石。四川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要“夯实底部基础……加快建设一批工业经济强县、现代农业强县、生态旅游强县”。县域经济的总体运行好坏,对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 2013年县域经济总体运行状况
截至2013年底,四川省共有183个县(市、区)[1],是县级行政区划最多的省份,也是一个县域差别大、县域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四川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了“两个跨越”目标,做出了“三大发展战略”重大部署,对县域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构建多点多极发展支撑,县域是基础;推进“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县域是重点;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县域是支撑;实现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县域是关键。
2013年,四川省183个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GDP)超过100亿元的有96个,比上年增加11个;超过200亿元的有43个,比上年增加6个,超过300亿元的19个,比上年增加2个。
就县域而言,四川省现有135个县(县级市、自治县)[2],占全省的73.8%;辖区面积44.9万平方公里,占四川省的92.4%;2013年GDP为13963.0亿元,占四川省经济总量的53.2%。其中,有56个县(市)GDP超过100亿元,比2012年增加6个;21个县(市)GDP超过200亿元,比2012年增加4个;超过300亿元的有4个县(市),分别是双流县(746.1亿元)、西昌市(373.5亿元)、郫县(360.2亿元)和简阳市(344.8亿元)。
具体来看,由于四川地处我国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其县域经济的发展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县域经济的增长潜力逐步得到释放
2013年,全省县域经济总体运行状况较好,其增长潜力巨大,发展速度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135个县(市)中有87个县(市)GDP和工业增加值增幅超过四川省平均水平。从衡量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中来看,县域经济主要指标已经占有了较大比重,县域经济的增长潜力逐步得到了释放,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
(二)县域之间的发展差距日益突出
四川本身的地域差异较大,可以说就是全国地域特征的一个缩影。就县域范围而言,四川有平原县15个、丘陵县43个、盆周山区县26个、民族地区县51个[3],在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的背景下,四川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差异也悬殊,县域经济发展中区域失衡问题十分突出。有些县发展的态势很好,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而少部分县发展较慢,其传统优势也不断衰落,发展得好的县与发展较慢的县差距越来越大(见表1和表2)。
表1 2013年四川省县域经济综合评价排位(一)
表2 2013年四川省县域经济综合评价排位(二)
(三)县域经济的发展特色逐步开始显现
如民族地区的县域经济更加注重旅游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不是不顾自身特色一味地走工业强县的道路;山区、丘陵地区更加注重特色资源的开发,如安岳的柠檬产业、资中的血橙产业;平原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注重与中心城市对接,提档升级,走集群化道路,如双流县发展新能源产业,广汉市发展石油装备产业。
(四)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机制正在形成
通过内部各经济主体之间相互竞争而产生的协同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因此,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在于,在开放、自主和竞争的经济运行环境中形成内生的经济增长机制。发展县域经济,应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通过差异化生产进入市场,形成竞争优势。在特色产业不断发展过程中,其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进而该区域在社会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参与程度不断加深、参与能力不断增强。四川以前县域经济发展的劳动力、资金净流出现象十分突出,虽然户籍人口比重大,但常住人口小于户籍人口的问题很突出,相当一部分劳动力都流动到东南沿海地区。但近年来,随着产业转移的持续发展,县域经济发展的要素回流趋势逐步显现。县域经济由此获得内生增长的起点。
二 2013年县域经济分类型运行状况
四川省县域分布广泛,地理区位、地形气候、经济基础、历史沿革等差异很大,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差异也较大。2007年四川省委省政府正式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