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年12月 |
通过对中国未来劳动力供给趋势的分析说明,在劳动力人口供给减少过程中,计划生育导致的少子化,使家庭更易于集中资金投资于子女的教育。这与中国大学的扩招一起,在提升人口素质的同时,分流了劳动力的供给渠道,加速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和第三产业、从国有单位向非国有单位、从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的转移。在这个转移过程中,市场对职业技能劳动力的需求更为旺盛,但对普通高校大学生存在结构性的需求不足。如果大学生的供给增速长期快于社会转型与产业技术的升级增速,那么,中国的结构性失业会长期持续。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trend of future labor supply in China,this article argues that,during the relieving of labor supply pressure,families get more easily to concentrate funds on children’s education,because of the current low birth-rate caused by Family Planning. Together with university enrollment expansion,this becomes the channel to get labor supply separated besides improving population quality. Furthermore,this process accelerates the labor transmission from the primary industry to both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y,from state-owned unit to non-state-owned unit,as well as from middle-west area to east area. During this transmission,the labor market will require more professional skilled labor than university graduates and the latter will face a short of elasticity demand. This structural unemployment will last for a long time if the growth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is faster than that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一 中国未来劳动力人口的供给趋势
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以及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为分析未来劳动力人口趋势提供了一个基础数据。就现有数据来看,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持续实施,导致中国人口金字塔的底部出现收缩势态,直接造成了现今劳动力人口供给规模缩小的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0~14岁少儿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已经从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的40.69%下降到2007年的17.88%,足足下降了20多个百分点。而15~64岁的劳动力人口在总人口所占比重,则由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的55.75%上升到了2007年的72.78%。从理论上说,目前中国人口结构正处于人口红利期,但必须要关注少儿人口的持续性缩减可能导致中国新增劳动力人口逐渐降低。
表1 中国劳动力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的历史变化
根据表2中人口预测的结果可以看出,“十一五”计划的最后几年,每年增加600多万人;“十二五”时期,平均每年增加300多万人。到“十三五”时期,劳动力人口的年度增加额会由现在的净增长转入负增长。中国新增劳动力人口数量不断降低。同时,中国劳动力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也将缓慢降低。
表2 15~64岁劳动力人口的增减趋势
尽管中国人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具有“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但从同样受到儒家文化影响的日本和韩国的人口转变过程可以看出,伴随一个国家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及后工业社会的转变,人口缩减的长期趋势将难以逆转——即使实施鼓励生育的政策,也难以在短期逆转。
正因为如此,中国未来的促进就业政策,一方面应该审视经济波动对失业的影响,另外一方面也应该深刻领会“变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指导意义,在产业结构的升级过程中,通过提升劳动力人口的素质,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繁荣。那种视农村人口为城市发展的劳动力“蓄水池”的想法,会在劳动力人口净增加额的缩减中趋于破产。仅仅依靠廉价劳动力组装低附加价值商品的思路,已经被沿海各省的产业升级战略所否定。因为经济社会发展本身对限制和降低人口生育率已经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强化计划生育政策并力图继续降低生育率的想法,也需要逐渐改变。
二 教育分流与新增劳动力的供给结构
教育的管道作用,就是将劳动力人口分流为不同的就业层次。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后第三次生育小高峰时期的人口,在90年代形成了小学招生人数的高峰,6年后,又形成了初中招生人数的高峰,并同样带来了高中招生人数的高峰。但高峰过后却是回落。在图1中可以明显看出。伴随90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的迅速降低,义务教育的招生规模就开始下跌。由此可见,计划生育及市场经济带来的生育约束会改变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供给结构。
图1 2003~2007年中国各类教育招生人数
劳动力供给结构得以改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招生人数在迅速上升。这种上升趋势在最近几年表现得尤为明显,已经从2003年的382万人,上升到2007年的566万人,继之又在2008年超过600万人。
劳动力供给结构得以改变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伴随高等教育的扩张,职业教育的招生人数,也从2003年的516万人,上升到2007年的810万人,提前实现了教育部的规划目标;并将在2010年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的招生人数持平。[1]
在中国劳动力人口受教育年数提高的同时,也开始形成不同人力资本劳动力的教育分流渠道。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递增,会直接导致新增劳动力中大专及以上毕业生数量和比重的迅速上升。初中文化程度者仍然占据较大比重,但职业高中人数和技校招生人数的稳定,将极大缩减初中文化程度劳动力的供给。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过程中,会使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趋势更为明显。于是,中国在未来几年,高中以上人力资本劳动力的供给将迅速增加。
从图2可以看出,最近几年,初中毕业生的可能就业人数,就已经从2005年的667万人,下降到2007年的420万人,每年下降人数达100多万人。因此,以初中毕业生为主设计劳动生产线的企业,将会在未来面临更多的招工困难。
图2 2006年和2007年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初中毕业生的数量估算
虽然职业高中的招生规模有所扩展,但技工学校招生规模的增长速度却极其有限。在2000年之后的“技工荒”影响下,国家力促技工学校的发展,但家长及考生却更加看重普通高中并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