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年01月 |
一 2007年东北地区就业再就业基本状况
(一)通过发展经济和调整结构扩大就业岗位
1.稳定就业继续保持良好势头
2007年,东北三省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趋于合理,这给扩大就业、提供就业岗位创造了必要条件。2007年与2006年相比,职工在册人数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见图1)。
图1 2006~2007东北三省就业人数比较分析
2.登记失业率呈现下降趋势
2007年,东北三省登记失业率与2006年相比明显下降,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辽宁省,下降了0.7个百分点,吉林省下降了0.24个百分点,黑龙江省下降了0.09个百分点(见图2)。
图2 2006~2007年东北三省登记失业率比较
3.再就业成果明显
东北三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精神,推行积极的就业政策,采取与本地区情况相适应的政策措施,开拓新的就业岗位,积极解决大龄困难就业群体的就业问题。通过对东北三省再就业和大龄困难群体就业的数据分析,东北三省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见图3)。这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国企改革、稳定社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图3 2006~2007年东北三省再就业与大龄就业困难群体状况分析
(二)通过发展多元化创业主体和多种创业形式促进就业
近年来,由于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经济增长吸纳劳动力的作用有所减弱,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呈下降趋势。因此,在当前的经济结构下,即使保持同样的发展速度,仅仅依靠经济增长来扩大就业,显然是不够的。尤其是在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情况下,更要强调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和多种创业形式促进就业,形成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1.积极推进就业与创业相结合的培训
东北三省为了推动就业和创业相结合,一方面对于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人员和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进行再就业技能培训,借以提高这部分人员自谋职业的能力;另一方面,政府、民间相结合建立定点就业培训中心,并为中心配备一批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编写适用性更强的培训教材,借以提升培训质量,特别是通过定单式培训,使培训后人员就业率有明显的提高。另外,三省还实施农村劳动力预备制培训和劳务输出培训,提高了农村劳动力就业与创业的能力。
2.积极实施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
从2005年由辽宁省率先推出并实施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以来,东北三省根据自己所处省的实际情况,分别建立了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机制,通过就业援助,使一大批零就业家庭实现了有一人稳定就业的目标。目前,辽宁省有18.5万户零就业家庭实现一人就业,有条件地区实现了双就业的目标;吉林省有6.4万户零就业家庭成员实现了就业再就业,实现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黑龙江省有4.1万户零就业家庭实现了一人就业。
3.政府牵头,动员社会各界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
一是由政府出资购买公益性岗位;二是机关事业单位、驻辖区单位、社区服务开发公益性岗位;三是结合省情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和鼓励支持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岗位并推动创业带动就业。
4.用好小额贷款,向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倾斜
充分利用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吸收劳动力能力强、技能水平要求较低的特点,对这类小企业除了政策上的支持外,还在资金方面采取了倾斜措施。以辽宁省为例,2007年,发放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和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贴息贷款2.5亿元,支持14409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三)改革创新就业体制,统筹安排城乡劳动力就业
随着东北三省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三省加快了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的步伐,不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积极促进城乡统筹就业,逐步建立城乡统一、平等竞争的劳动力市场,消除各种就业歧视,城乡居民都有平等享受就业权力。随着这种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在积极的就业政策支持下,东北三省就业形势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城乡就业总量实现了稳步增长,逐步扭转从业人员逐年下降的趋势,保持了东北三省社会就业局势的稳定。
(四)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权益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随着东北三省非公有经济组织的不断发展、国有企业的调整与转制和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劳动关系矛盾逐步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