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年11月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北地区作为共和国的长子,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既受到国家政策和先期投资的历史眷顾,也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撑,成为中国计划经济时代耀眼的明珠。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习惯于计划体制的东北却成为市场经济的弃儿,企业效率低下、设备老化、人员大量下岗等为代表的“东北现象”令东北人困惑和迷茫,尽管国家给予各种政策倾斜和扶植,但陷入怪圈的东北地区不仅远远落后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以及京津唐等经济区,而且与同期的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相比,其活力也没有完全展现出来。中国对外开放实施了近30年,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东北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虽然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在观念、意识、与国际接轨、吸引外资质量等许多方面,与沿海地区其他省份相比,仍有很大距离。2003年,中央出台了关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使东北地区的对外开放出现转机,并取得了喜人成果。特别是中央根据东北地区近些年来的发展实际,从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出发,在“十一五”规划中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做出了更加符合实际的规划,使东北地区的对外开放再次迎来历史性新机遇。
一 中国对外开放与东北区位特点
1979年以来,中国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从综合国力到人均收入,从对外贸易到引进外资,从产业结构到社会变迁,从文化发展到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2005年末,中国GDP总值经过修订为18.23万亿人民币,约合2.2万亿美元,人均GDP近1700美元。GDP总量由2004年的世界排名第六超过法国和意大利,跃至第四。对外贸易额达到11547.9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35.7%,其中出口5933.7亿美元,进口5614.2亿美元,成为继美国、德国之后的世界第三贸易大国。2004年中国吸引外资继续突破2003年水平,达到606亿美元。截至2005年末,累计吸引外资558000件,引资额6310亿美元。截至2006年2月,中国外汇储备已经达到8532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的8500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2006年5月,这一数据继续扩大至9250亿美元。与1981年之前的外汇储备不足1亿美元相比简直天壤之别。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企业的发展壮大,中国企业以能源和获得最新品牌和技术及降低成本为中心的海外投资开始不断增长,截至2005年末,中国对外投资已经超过8000件,累计金额550亿美元。
东北地区的对外开放与东南沿海的广东、深圳和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以及作为第三经济增长极的京津唐地区相比,相对较为迟缓,与对外开放密切相关的贸易和吸引外资水平等也相对滞后。但随着中央启动东北振兴战略,东北资源富饶、重工业基础雄厚、人才储备丰富、交通等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门类相对齐全、支柱产业明显、区域整合条件较好等区位优势开始逐渐显现,随着国家政策和资金的倾斜、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深化、振兴项目的落实,特别是随着外资北上和南资北上,东北地区在全国对外开放的水平将会随着对外经贸、吸引外资、民营经济的崛起重新焕发昔日的辉煌(见表1)。
表1 东北地区基础数据比较
(一)东北地区区位特点与经济发展
东北地区位于东北亚区域中心,东、北、西分别与俄罗斯、朝鲜、蒙古为邻,隔日本海与日本和韩国相望,南濒渤海湾与首都圈和华北连接,不仅在地理区位上是全国乃至东北亚的战略所在,在区域资源方面优势明显,自然资源丰富,重工业和农业发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至20世纪80年代经济发展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全国重要钢铁、化工、能源、机械、林业和粮食基地。东北地区的资源及综合工业体系、科教人才优势是东北自身振兴和崛起的基础。同样,东北对外开放和经济的发展如何,不仅关系到中国整个资源安全和区域平衡问题,对于真正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也具有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国家出台振兴东北战略,东北区位优势与资源优势在市场经济和扩大开放的作用下开始显现。
1.东北的区位特点与经济规模
东北地区具有资源丰富、环境优越、城市密集、交通发达、智力资源丰富等区位优势。多年来东北一直是全国重要的工农业基地、外贸出口基地、科研教育基地。除了位于东北亚腹地等战略和自然地理优势外,其经济发展与中国自“一五”计划经济及其随后进行的向市场经济的过度密切相关,亦即长期计划经济的体制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