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年11月 |
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东北三省在取得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扩大就业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不仅保持了就业局势基本稳定,而且也为国有企业改革、经济转轨和社会安定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2006年,劳动力供给大于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这一根本矛盾依然存在,就业形势仍然严峻。
一 东北地区就业的发展状况
(一)就业人数呈先降后升趋势,就业状况有所改善
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国有成分比重大的特征,20世纪90年代后期,东北三省国有企业为减员增效而释放出大量的富余人员,形成了下岗失业大军。进入21世纪以来,东北三省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拉动了就业增长。加上措施得力,东北三省的就业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就业人员总数从2000年开始出现上升趋势。与2000年末相比,2005年末,辽宁省就业人员增加68.3万人。吉林省就业人员增加74.9万人,黑龙江省就业人员增加148.1万人(见表1)。
表1 2001~2005年东北三省就业人员的情况
(二)就业结构发生变化,劳动力的产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1.第一产业就业人数略有增加,占就业总人数的比例持平或略有下降
辽宁省第一产业就业人数2000年是685.4万人,占就业人员总数的33.4%;2005年为722.1万人,占就业人员总数的34.1%;与2000年相比,2005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增加了36.7万人,相对数(占就业总人数的比例)基本持平。黑龙江省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2000年为803.7万人,占就业总人数的50.2%;2005年为804.4万人,占就业总人数的45.99%,同比就业人数略有增加,相对数下降了4.21%。吉林省第一产业就业人数2000年为584.3万人,占就业人员总数的50.2%;2005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为565.8万人,占就业人员总数的45.67%,同比就业人数减少18.5万人,相对数下降了4.53%。
2.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绝对数增加,相对数下降
吉林省第二产业就业人数2000年为222.3万人,占就业人员总数的19.1%;2005年为231.7万人,占就业人员总数的18.7%;2005年比2000年增加9.4万人。黑龙江省第二产业就业人数2000年为347.3万人,占就业人员总数的21.7%;2005年为366.7万人,占就业人员总数的21.0%,同比增加19.4万人。辽宁省第二产业就业人数2000年为649.6万人,占就业人员总数的31.7%;2005年为596.0万人,占就业人员总数的28.1%,同比减少53.6万人。
3.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绝对数增加,相对数也增加。
辽宁省第三产业就业人数2000年为717.0万人,占就业人员总数的34.9%;2005年达到802.2万人,占就业人员总数的37.8%,与2000年相比,2005年增加85.2万人。吉林省第三产业就业人数2000年为357.4万人,占就业人员总数的30.7%;2005年达到441.4万人,占就业人员总数的35.6%,同比增加84万人。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就业人数2000年为449.8万人,占就业人员总数的28.1%;2005年达到577.8万人,占就业人员总数的33.0%,同比增加128万人(见表2)。
东北三省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任务仍然艰巨。第三产业的增长使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不断改善,由长期的“二、一、三”排序过渡到“二、三、一”的新组合,第三产业具有大量吸纳劳动力的功能,对加快第一、二产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推动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国有企业改革,保持社会稳定,都将发挥重大作用。但是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居高不下,与就业结构协调合理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呈增加趋势,这在吉、黑两个农业大省尤其显著;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经历了降低—增长—降低的过程,波动较大,从第二产业出来的下岗失业问题仍将突出;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有较大增长,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东北地区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所占比例仍然偏低,须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在就业人数中所占的比例。
表2 东北三省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数
(三)农村就业人员的增长速度高于城镇就业人员的增长速度
东北三省城镇就业人数不断减少,农村就业人数不断增加。辽宁省2005年城镇就业人员比2000年减少了79.2万人,减少7.3%,农村就业人员增加147.5万人,增长15.3%。黑龙江省2000~2004年间城镇就业人员减少41万人,下降了5.7%,农村就业人员增加30.1万人,增长3.3%。吉林省2005年城镇就业人员比2000年增加30万人,增长5.7%,农村就业人员增加了44.2万人,增长6.9%(见表3)。
表3 东北三省城镇就业人员和农村就业人员变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