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7月 |
一 北京大学研究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的优良传统
我特别高兴有这么多著名专家教授、著名企业家与中央政府有关部委、局领导齐聚一堂,参加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主办和国家统计局人口与就业司协办的“新时期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战略论坛”,并在会议论文的基础上结集出版这本面向政府官员、社会公众和学界同仁的著作,共同探讨未来几十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人口老化、劳动力资源的变动趋势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提出我国今后人口与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前瞻性建议。北京大学在研究人口与经济发展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我们尊敬的老校长马寅初教授就是著名的人口经济学家,在这个领域做出了卓越的历史性贡献。可以说,今天在北大研讨“新时期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战略”,出版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回答“为何必须尽快调整现行生育政策”的紧迫而重要问题的著作,是北京大学关于人口经济问题研究优良传统的延伸与发展。
经济活动的主体与服务对象都是人,人口问题的研究自然是国民经济研究与经济学科发展的客观需要。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中就有好几位对人口经济问题的研究颇有建树,例如,本书第三章就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我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的老师加里·贝克尔(Gary Becker)教授撰写的。他以经济学大师高瞻远瞩的视野,深入浅出、令人信服地论证了为何“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到了该结束的时候了”。作为关心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国内学者,对我国人口政策问题进行研究更是具有无可旁贷的责任。
本次论坛期间,我刚从世界银行卸任回国,因其他重要安排冲突未能与会,但我对这次会议的胜利召开和产生的丰硕成果十分关注。为弥补遗憾,我主动请缨为这本文集撰写序言。
我与曾毅等同仁在人口与经济发展研究方面的合作已逾20年。记得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Lester Brown)教授在《世界观察》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谁来养活中国?》(“Who Will Feed China?”)的文章。布朗教授以中国人口在21世纪30年代将达到16亿,算出中国粮食总需求量约7亿吨,而总供应量只有约3.6亿~3.7亿吨,从而预测中国粮食缺口将超过3亿吨,进而得出“谁也养活不了中国”的结论。布朗教授的文章发表后,立即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几乎所有西方重要报刊都在显要位置上对布朗和他的学说进行了报道、转载与宣传。
我当时刚与各位同仁一起创建了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面对布朗教授掀起的关于“谁也养活不了中国”的国际舆论浪潮,我与当时担任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的曾毅教授商议,联合刚回国不久的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卢锋教授,以及当时在中科院工作的胡鞍钢教授等,在北京大学举行了一个中国人口与经济研讨会,基于学术研究成果,讨论布朗教授的观点是否科学。曾毅在会上报告了中国学者自己基于可信的观测数据和研究方法所做的中国1990~2050年的人口预测,指出布朗教授关于中国人口在21世纪30年代将达到16亿的“预测”是绝无可能的;我和胡鞍钢教授从中国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关系,卢锋教授从中国粮食供需以及改革开放对粮食供需的影响等角度,以翔实的科学研究数据和心平气和的学术研讨方式,批驳了布朗教授“谁也养活不了中国”的耸人听闻论断,同时也指出,对于布朗教授的批评,我们可采取“无则加勉”、“闻者足戒”的态度,我国应更加重视耕地和生态保护以及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与推广,预防出现粮食供不应求的被动局面。会后,《瞭望》周刊等国内不少主流媒体做了全面报道,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曾毅教授2003年调入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之后,我们有更多机会一起探讨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问题。我还积极参加了曾毅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关于“老年人口家庭、健康、照料需求与成本研究”重点课题,该项目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选为2009年度报告中管理学部唯一受表彰的优秀项目。作为该项目的学术与政策研究实践活动内容之一,曾毅等于2005年和2008年在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成功组织了“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论坛”。2005年论坛之后出版了《21世纪的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我是该书作者和四位主编之一。2008年论坛之后出版了《低生育水平下的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当时我已赴世界银行工作而未直接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