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黑龙江省改革初始阶段的回忆与思考

    作者:宋广英 出版时间:2013年07月
    摘要:本文以宋广英的视角,回顾了黑龙江改革初期的历程。首先介绍了农业机械化的进程,进而转入改革研究阶段,总结改革的实践经验,推进综合改革试点,全面铺开城市经济改革,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实践出真知,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这是鼓舞作者不断探索,提出一些符合实际的看法和建议的靠山和力量源泉。

    1979年,我从绥化行署调到省里工作,先任黑龙江省农机管理局机械化指导处处长,后任黑龙江省政府办公厅调研室副主任。1983年到1993年,一直在黑龙江省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省体改委任副主任。其间,1987年又兼任黑龙江省《活力》杂志社总编和社长,1992年被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省行政干部学院聘为兼职教授。1993年,我从黑龙江省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的领导岗位上离休,至今已20个年头了。今天,当回忆黑龙江省改革初始阶段的那段艰难岁月的时候,不能不令我感慨深长。

    揭开黑龙江农业机械化的盖子

    1980年,在安徽省农村包产到户的示范下,家庭联产承包制在全国已呈燎原之势,而黑龙江省农村正处在全党大办农业机械化的高潮中。省委决定,在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的杂粮产区绥化县,进行“以机代马”、取消“两套成本”、快化快富的试点。省委书记杨易辰挂帅,省农机管理局几位局长先后在绥化县蹲点。同年4月,国家农机部长在省农机管理局长吕洪儒陪同下,到绥化县进行考察,拟再拨巨资,为绥化县进一步提高“化”的水平。这时候,我刚从绥化行署调到省农机管理局不久,任农业机械化指导处的处长,我是拥护省委这一决定的。

    1980年春季,在这种一派“化”的大潮下,我和处里3位同志在绥化检查机拨小麦情况。我发现,群众被机“咬”了、被机“歼”了的呼声越来越高,怨声载道。有些农民反映:“机械化好,人和马匹没活干,人享机械福,马养机械腰,就是收入没提高。”通过半个月的深入调查和综合分析,我改变了原来的想法,向省农机管理局党组和省委农村工作部写了《关于绥化县农业机械化新情况的调研报告》,提出了与省委领导和农机权威完全不同的看法。在肯定绥化县大办农业机械化积极作用的同时,用大量事实和数据揭示了农业机械化前进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农机数量逐年增多,机拨面积却逐年下降;机车普遍“吃不饱”,半干、半闲的现象严重,作业量大幅下降;农机队伍思想波动,机具技术状态下降;生产队经营拖拉机后,出现小队机车与大队机耕队机车争活干的现象;一些地方出现“封车买马”的现象。我们认为,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农机具不配套。在不能把劳畜力在生产全过程解放出来的情况下,盲目增加机车投放数量,不但增加生产成本,更重要的是机械化替代下来的人畜力,由于生产门路窄而没有出路,没有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没有给农民带来经济实惠。县统计局提供数据表明,1979年,全县农村人均收入为110元,比1970年还少一元。所以,群众叫苦不迭。同时,我建议,党要加强对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领导,对目前出现的问题,要认真进行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教训,开展讨论,端正指导思想和行为。特别要注意从实际出发,处理好化和富的关系,农业机械化和农村其他“几化”的关系。“以机代马”是个历史发展过程,目前条件还不具备。靠国家花钱买机械化,只有国家一个积极性,农民是不认账的。只有把农业机械化同农民切身利益紧密结合起来,给农民带来经济实惠,才能使农业机械化事业不断前进。

    在当时“左”的余毒尚未肃清的形势下,我的调查报告无疑是捅了“马蜂窝”。一时间,“否定农业机械化”的批评、指责的声音从四面八方涌来。这一年4月,在副省长王操犁主持的农口主要负责同志的会议上,我带着“闯祸”和“革职为民”的思想准备,汇报了调查报告的主要观点。始料不及的是,王副省长充分肯定了调研报告,激动地站起来说:“太好了,机械化的盖子让你给揭开了!”这句话,他连说了两遍,并对省农机管理局不如实反映情况提出严肃批评,要求农口各委办厅局都要召开党委或党组扩大会议,讨论我的调查报告,端正农业机械化的指导思想,为安排节余劳动力寻找出路。他还让我把调研报告加以整理送他,由他向省委汇报。会后,由省农机管理局长带队,组成了包括我在内的7名处长的工作组,到绥化县经过10余天的再调查,证明我反映的问题是完全符合实际的,有些问题甚至比我反映的情况还要严重。局长指定我再写一个调研报告,上报了省委。

    在当时的条件下,要想改变上层的思维定势,取得共识是很困难的。尽管王副省长肯定了我的调研报告,并由他向省委做了汇报,但没有听到省委主要领导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