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我经历的重大改革决策

    作者:易振球 余希朝 出版时间:2013年07月
    摘要:本文以时任广东省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主任的易振球视角,回忆了他经历的重大改革决策。具体有江门市的改革探索、广东率先放开粮食市场、股份制改革中的重大争论、确立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国有资产管理与国有产权制度改革等大事件。

    1967年,我毕业于无锡轻工业学院(现在改为江南大学),学的是油脂化工专业。由于“文革”的影响,推迟了一年,1968年才分配工作,我被分配到广东省江门市工作。一开始,去江门化工厂当工人,1970年,我被调到江门市革委会办事组。当时都是叫组,大组套小组,办事组下面有一个调研组,相当于现在的政策研究室,我就在那里工作。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就参加政府部门工作了。从办事员、科员、副科长、科长、办公室副主任,这样一路干上来。

    一 江门市的改革探索

    1979年,在全国搞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时候,广东省在清远县搞试点,对企业实行利润包干,搞活了一批企业。于是,广东开始在全省推行清远的经验。这个时候,江门市推行了以财政包干、企业利润包干为主要内容的对下放权改革。

    1981年,我当上了江门市市委副秘书长。1983年,我走上了市级领导岗位,任市委副书记。那时候,市级领导机构还是很精练的,市委就是一个书记、三个副书记。在市委的分工中,我分管的工作面比较宽,像工交、科技、政法、工青妇、战备等一大摊子。当时,改革工作已提上日程了,也由我分管。

    在企业改革方面,我们首先打破了原来计划分配的工资制度,搞了联销、联利、全浮动的工资制度。从1983年开始,先在化工、电子两个行业中的国营企业中试行这一办法。1984年,又推广到机械、轻工两个行业,共计28户,占市区44户国营工业企业的63.6%。这项改革的效果十分显著。1984年与1983年相比,这28户企业销售收入增长了16.96%,上缴税利增长17.09%,工资总额增长16.72%,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18%,职工每人平均工资增长9.5%。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经济效益提高的幅度高于生产增长的幅度,上缴税利的增长幅度又高于工资总额增长的幅度。

    1984年的11月下旬,紫阳同志来江门视察。我印象中,随行的人中,有紫阳的秘书白美清和李勇,但他们没有参加讨论。向紫阳汇报那天,当我汇报到企业工资制度改革的时候,一开始,紫阳不太同意,说:“这么搞,恐怕不行。”我跟他讲,为什么要搞企业工资制度改革,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总之,我和他争论了半个多小时,当时吵得很凶。第二天早晨,他上车离开前,特地对我说:“小易,昨天回去,我又考虑了一下你提的意见,觉得还是有道理的。我们回京后,要在企业改革的文件中,把这一点意见考虑进去。”果然,1985年1月,在《国务院关于国营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把我的意见吸收进去了。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和现在的一些领导可不一样,紫阳同志非常乐于听取下面的意见。关于这项改革,《南方日报》连续报道了好几次。从那以后,市里全面推行了企业工资制度改革。

    改革企业工资制度后,企业效益有了大幅度提高。然而,我们发现,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的决策,大多数仍要政府部门审批,企业主管部门老是在干预企业的经营。当时,市里有5个工业局,像机械局、轻工局、化工局等,这些局下面管着很多工业企业,导致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很不顺。于是,我们开始酝酿政府机构改革。

    1984年底,我多次召集企业、工业主管局、行政性公司和经委研究改革方案。经过半年左右的时间,上下结合,反复酝酿,1985年5月,召开了市各工业主管局及公司的负责人、经委科以上干部会议,决定从7月1日起全面实施工业管理机构改革方案。当时的会议气氛相当紧张,5个局和5个公司的10个一把手争相发言,几乎没有一个人支持这项改革方案。为此,我们一方面争取中央和省里的支持,一方面做通干部的思想工作,为改革创造宽松的内部环境。对于干部安排,市委、市政府明确宣布了“两个保证”。第一,保证妥善安排。按照就地消化为主的原则,局和公司360多名行政干部,通过4个渠道全部做了妥善安排:大部分留在原单位组建经营实体公司,发展第三产业;一部分调到经委,组建各行业办公室,一部分负责协助企业筹建各行业协会,一部分调到企业或其他机关。第二,保证4个不变。按照新人新制度、老人老办法的原则,原有干部的行政级别不变,国家规定的经济待遇不变,原有的干部管理范围不变,留在经营实体公司的按原行政、事业单位工资改革办法套改暂时不变。这“两个保证”使各级干部大体上解除了后顾之忧。这样,我们把政府管工业的这些机构撤销了,全部改成自负盈亏、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