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5月 |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家电子政务发展。“十一五”期间,国家电子政务快速发展,电子政务在改善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强化综合监管、完善宏观调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已成为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建设服务型政府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地方和部门电子政务建设普遍开展,组织体系不断健全,专业技术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作为水利部确定的水利优先发展领域,水利信息化在“十一五”期间得到快速推进,取得显著成就,在改造传统水利、发展民生水利、提高水利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以及推动水利部门转变职能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水利信息化已成为我国水利现代化的基础支撑和重要标志。
一 发展成就
自2003年,水利部正式颁布《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金水工程”规划)(水规计[2003]456号)和召开第一次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议以来,全国水利系统坚持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紧紧围绕水利中心工作,认真组织实施“金水工程”中的重点建设任务,初步形成了由基础设施、业务应用和保障环境组成的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至“十一五”末期,水利信息自动采集和水利信息网络基本覆盖全国,水利日常工作基本实现计算机化,在线数据量快速增长,应用系统数量迅速增加,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基本形成。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重点从“十一五”之前的推进基础设施和基本业务应用建设阶段逐步进入全面促进水利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新阶段。
(一)基础设施初具规模
“十一五”期间,随着全国性水利信息化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各地水利信息化重点项目建设的快速推进,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在“十五”建设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信息采集、通信、网络、存储等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对水利业务应用的基本支撑能力。据统计,至“十一五”末期,在省级以上水利部门中,接入水利信息网络已达到100%。流域机构对直属二级单位的政务外网覆盖率达到98.9%;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政务外网对地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覆盖率达到86.1%,对县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覆盖率达到43.9%;流域机构对直属二级单位的政务内网覆盖率达到33.0%;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政务内网对地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覆盖率达到34.0%。省级以上水利部门已配备的各类在线存储设备形成了约512654.1GB的存储能力。信息采集方面,各种水利信息采集点有70590多个,视频监控点有3400多个。省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建立了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各种网站463个。省级以上水利部门中,已有38个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并落实了信息化工作的具体承担部门。
(二)业务支撑逐步增强
“十一五”期间,全国各级水利部门在加强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根据业务应用的实际需要,组织开发了一大批业务应用系统并投入运行。其中防汛抗旱指挥、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电子政务、农村水电、水利公众服务等主要业务应用快速发展,系统功能不断完善,充分发挥了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作用,逐步增强了信息系统对水利中心工作的支撑能力,取得了重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提升了防汛抗旱整体水平、提高了水资源管理能力、改善了水土保持工作条件、增强了灌区管理和服务能力、促进了行政办公方式的转变、加强了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管理、拓展了水利服务社会的手段。
水利信息化的快速推进,有力支撑了水利勘测、规划、设计、科研、建设、管理等各项工作,特别是在应对频繁发生的洪、涝、台风和干旱等灾害,防范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次生灾害,抗御2008年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解决太湖蓝藻暴发供水危机,抵御2010年西南特大干旱以及黄河水量统一调度、珠江压咸补淡应急调水、2008年北京奥运会供水安全保障、水土保持科学考察、2010年上海世博会供水保障等工作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保障环境明显改善
“十一五”期间,随着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视,信息化项目的建设投资不断加大,管理机构不断健全,技术人员能力逐步增强,信息化工作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信息化建设投入持续增加、安全体系初具规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运行维护逐渐规范、行业管理重点突出。
二 发展思路
“十二五”时期水利信息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