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5月 |
质检事业十年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信息化不断发展的历程。质检工作面临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质量需求与质量安全保障能力不足的突出矛盾,人手少、事情多、任务重、战线长,要履行监管职能,提高工作效能,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都需要依靠信息化。无论从全球层面看,从国家层面看,还是从质检自身层面看,质检系统要生存发展,要有为有位,要真正地按照“强质检”的要求强起来,都必须重视信息化、抓住信息化、实现信息化。
一 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在质检系统信息化战线广大职工的共同努力下,走出了质检特色的信息化工作道路,稳步提升了质检系统的服务水平,全面保障了质检工作的高效开展,切实加大了对信息化工作的资源供给,坚定不移地培养造就了一支信息化工作团队。质检系统信息化建设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一)信息化对质检业务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质检信息化已成为质检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技术保障。“十一五”期间,43个行政审批项目实现网上审批,覆盖质检系统计量监督、产品生产许可证、特种设备监察、食品卫生许可、出入境检验检疫、认证检验机构确定等多个业务领域。检验检疫信息化服务外贸能力明显提高,实现近10万家企业采用电子申报办理检验检疫业务,为企业节省经费约18亿元。卫生检疫电子监管共查验出入境人员3.5亿人次,在全国各旅检口岸安装700多套视频体温监测系统,在甲型H1N1流感防控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认证认可基础业务平台和业务监管系统建设取得较好成绩,在提高办事效率,保障监管有效,促进协调发展,服务社会公众方面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质检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十一五”期间,质检系统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大通关”和“金质工程”为依托,目前已初具规模。质检主干网已完成与地方两局的连接;全部直属局和70%的省级技术监督局完成与下属机构的支干网建设工作;地方两局系统局域网建设比较完善,包括全部检验检疫局分支局和80%地市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均建立了局域网;各检验检疫局和大部分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完成了机房新建或改造,并配备了小型机双机系统、高端服务器、网络存储、网络安全等较高规格的硬件设备;建成检验检疫广州异地灾备中心。
(三)质检信息系统建设不断扩展和深化
金质工程一期建设完成了3大类16个业务应用系统,发布了66个工程标准与规范,全面增强了业务监管能力,加速了申报审批流程,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中国电子检验检疫“大通关”项目完成了65个应用软件建设,初步实现了以检验检疫综合业务管理为基础,以电子申报、电子监管、电子放行为主要内容的检验检疫信息系统的深度应用。12365系统正逐步由单纯的特服电话,发展为举报受理、咨询服务、信息收集、执法管理、指挥决策的综合服务平台。总局门户网站建设成为整合服务体系的龙头,并连续在2009年和2010年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中,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
(四)地方质检信息化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地方质检两局的信息化建设在质检总局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取得了较大进展。在国家级重点工程建设带动下,地方两局积极争取本级财政资金配套和本地口岸建设资金投入,在硬件建设、软件开发到应用维护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水平。质检基层单位注重与一线业务相结合,探索出许多很好的做法,其经验为全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借鉴,如基于总局电子政务标准体系框架,结合实际工作编制了具体的数据应用和技术标准,在总局统一开发的核心业务系统之上,建立了满足本部门特定需求的外挂系统和数据库,提高了质检实际业务的操作效率。
(五)质检信息化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日趋完善
“十一五”期间,总局组织编制了质检信息化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对全系统信息化建设进行了统一部署,积极研究、跟踪信息技术的发展动态,拟定了重点工程项目和关键技术的实施与攻关方案,加强了对跨部门信息化应用建设的协调和领导能力。同时,地方两局中有35个直属检验检疫局和28个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均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在地方两局中有40个局单独设立了信息化管理机构,对于质检信息化建设的推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 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