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5月 |
“十二五”时期,国家统计局将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推进信息技术和统计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推动统计改革与发展,充分发挥信息系统对统计工作现代化的核心支撑作用,促进统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更好地为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与宏观管理、为社会公众提供统计信息服务。
一 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统计信息化投入加大,基础设施加快发展,各项统计应用稳步推进,安全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有力地保障了统计业务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网络设施进一步完善
通过骨干网扩容提速,国家统计局到31个省(市、区)统计局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局的一级主干网,采用了双设备、双线路的冗余架构,网络带宽由4+2兆提升至155+6兆,14个异地办公省级调查总队实现了同城100兆光纤连接。国家统计局的互联网出口带宽提升至280兆,局域网实现核心万兆交换,桌面千兆接入。部分省及省以下统计信息网络系统进行了扩容改造的配套建设,提升了带宽,有的将统计信息网延伸到了乡镇。国家统计系统的信息交换、数据传输能力有了极大提高。
建成了新的电子邮件系统,统计人员专用邮箱达到9万多个。完善了国家到省级的视频会议系统,部分省市区建设了省到地市县的视频会议系统。部分省市区开通了移动办公平台。加强和完善了综合网管系统,实现了对统计信息网络系统的自动化监测,提升了统计信息网络的运维与管理能力。
(二)统计信息化软硬件资源大幅度提升
充分利用虚拟化、资源池、云计算等新技术、新理念,对国家统计核心业务系统进行资源整合,构建了大规模联机业务处理和高并发事务处理能力的核心业务系统,进一步提升了统计数据处理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为未来全国统计业务的统一在线处理提供云服务打下了基础。
利用农业普查、经济普查、人口普查等大型普查的中央投资以及各地配套资金,为乡镇、县市、省统计局配备了大量的微机、激光打印机、服务器、小型机、存储、数据库、中间件等软硬件设备,进一步推动了统计信息化基础建设。
(三)统计信息化应用开发取得显著进展
国家统计局开发的数据处理软件,已成功应用于农业普查、经济普查、“R&D”资源清查、人口普查等大型普查,以及畜牧业监测、城乡住户一体化、“一套表”试点等多项统计调查。采用最新的3G网络技术,在全国50个城市开展了手持移动电子采价系统在统计数据采集工作中的应用。按照全国一库在线、分级管理维护的模式,建成了全国统一的基本单位名录库系统,并建立了与质监、工商、税务、编办、民政等部门的单位信息共享交换机制和名录比对系统。国家统计局的OA办公自动化系统,已在全国28个省级统计局、调查总队使用。遥感、空间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空间技术,已在农作物对地调查、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测量与估产、人口普查、经济普查和投资项目监测等统计业务中应用。
不断推进企业联网直报。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使用统一数据采集平台,集中采集企业数据,实现数据在线审核,保证原始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和可追溯性,提高了统计数据质量和统计工作效率。
(四)统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
国家统计数据库正式对外公开发布,已整理加载全国及分省综合数据150多万笔、3700多个指标。省级数据库建设也有新的突破,北京、河南、上海、浙江、广东、广西、云南、陕西、新疆等省的数据库项目已上线运行。统计数据库满足了社会各界对统计数据的基本需求,得到了广大社会用户及有关方面的关注和好评,成为统计系统政务公开的一个重要窗口。
国际统计数据库已经建成并得到应用,包括十多个国际组织的上千个指标、上千万笔数据,极大地促进了国际统计数据收集、编辑、加工、整理和咨询服务工作。
(五)统计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完成了各级统计重要信息应用系统的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工作,配置了防火墙、入侵检测、漏洞扫描、网上审计、VPN、安全客户端等专用安全设施。全国地市级以上约3/4的统计部门建设了专用机房。逐步建立网络用户实名制。建设完善了国家、省两级CA安全认证系统。初步建立了统一的国家、省、地市三级安全体系架构和安全管理机制。
(六)统计信息化管理工作逐步强化
国家和省(市、区)统计局都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制定并实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