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4月 |
2008年,中国南方诸多省份发生严重冰雪灾害,给当地人民的经济社会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组织调研小组于7月赴贵州调查,目的在于了解突发公共事件对贵州造成的影响,以及政府在自然灾害应急方面的法制建设情况。调研组在贵州与省、市、县各级参与救灾的政府部门官员进行了广泛的座谈和讨论,并走访了居委会、村委会以及居民家中。本报告将就贵州省政府在雪凝灾害中采取的各项应急措施,总结贵州值得推广的经验和提出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一 贵州雪凝灾害损失及采取的抗灾措施
贵州省简称“黔”或“贵”,位于中国西南的东南部,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东毗湖南省、南邻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连云南省、北接四川省和重庆市,是一个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富集、发展潜力巨大的省份。全省东西长约595千米,南北相距约509千米,总面积为176167平方千米,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2007年年末贵州常住总人口(常住一年及以上)达到3975.48万人。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有汉、苗、布依、侗、土家、彝等18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8.98%。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为2741.9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7%,是1985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2007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为6915元。2007年,全省完成财政总收入556.98亿元,比上年增长24.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85.14亿元,比上年增长25.7%。财政支出795.40亿元。贵州全省国土总面积17615247公顷。其中,农用地1525192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6.58%;建设用地55184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13%;未利用土地181144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28%。全省耕地面积4487455公顷,人均耕地面积1.7亩。[1]贵州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受大气环流及地形等影响,贵州气候呈多样性,“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另外,气候不稳定,灾害性天气种类较多,干旱、秋风、凝冻、冰雹等频度大,对农业生产有一定影响。2008年1月13日~2月15日,贵州省出现历史罕见的凝冻天气,大部分地区为50~80年一遇,部分地区百年一遇。灾害使贵州的工农业生产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人民的生活也受到严重的影响。
在雪凝灾害中,贵州农业因灾造成直接损失约75亿元。全省88个县(市、区)全部受灾,受灾人口2736万人,因灾死亡30人,伤病8.1万人,被困40.9万人,饮水困难770.7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112.75万亩,绝收面积606.6万亩,倒塌房屋31224间,损坏房屋127679间,死亡牲畜54830头,紧急转移安置人口53.2万人。
凝冻灾害造成贵州电网输电通道结冰严重,杆塔倒塌184875基,10千伏以上的电网线路受损5072条,648座变电站停运,50万伏环形电网被完全破坏。由于电网受损,电煤运输受阻,多数电厂电煤库存急剧下降,最严重时,全省15个火电厂只有9个维持运行,仅占全省火电装机总量1553万千瓦的23.8%,全省有50个县(市、区)1117个乡镇11069个行政村受停电影响,涉及1817万人。
凝冻灾害期间贵州全省交通严重受阻。受凝冻影响,各市(州、地)辖区内14条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公路车辆低速缓行,堵塞严重。农村公路通行条件恶化,公路水运联运脱节,43.2个客运班次停发,道路旅客运量同比下降65%以上,水运旅客运量同比下降51%以上。铁路湘黔线东段和黔桂线南段无法行车,客、货列车一度全部停运。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2008年1月11~31日累计共取消航班536班。全省公路滞留旅客高峰时达10.7万人,贵阳火车站滞留旅客高峰时约3.5万人,贵阳机场累计滞留旅客1.99万人次。省内生活必需品、电煤、成品油等物资运输困难,救灾物资不能及时运抵灾区,全省电煤、成品油等一度供应告急。全省一度有30个县(市、区)成品油库库存不足50吨,200个加油站不能正常供应。一些交通阻断时间较长的县(市、区),粮食、御寒物品、药品、食盐、肉类、民用燃气、取暖设备等基本生活物资供应紧张,特别是蜡烛和煤油等临时照明物资紧缺。
全省通信等重要基础设施受损严重。通信、广电、教育、供水、金融等基础设施受损严重。全省累计有341425站(次)的通信基站、17590千米通信光缆受损,大量通信设施无法正常运转。全省广播电视传输线路、设备损坏严重,有线网络传输干线被压断457.6千米,76个县(市、区、特区)2961所学校倒塌校舍7万平方米,形成危房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