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公共文化政策检视:基于国家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实验基地的观察与分析

    作者:傅才武 宋文玉 燕东升 出版时间:2014年12月
    摘要:

    公共文化政策是国家公共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源泉。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政策体系已从单个制度创新阶段逐步进入体系建构的新阶段。立足于国家公共文化政策实验基地的实践,分析国家公共文化政策的政策效应,日益成为研究和改进公共文化政策的一个重要路径。对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实验基地的观察表明,国家文化政策在推动公共文化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政策覆盖面、标准化和均等化、政策执行、经费保障等方面仍存在结构性缺陷。加强公共文化立法,建立完善公共文化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完善财政保障标准与保障方式,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率的基本路径。

    Abstract:

    Public cultural policy is the fundamental source of motivation for national public cultural development. Currently,our country’s public cultural policy system has gone through a process from establishment to gradual improvement,and has stepped into a new stage of system building. Observing and analyzing the public cultural policy effec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experimental bases for public cultural policy research is an important way of inspecting public cultural e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xperimental bases for public cultural policy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indicates that national cultural polic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culture. However,there still exists deficiency in policy coverage,standardization,equalization,policy implementation and fund guarantee. The elementary path for deepening cultural system reform and improve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efficiency is to strengthen legislation,establish and perfect public cultur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chanism,improve fiscal guarantee standard and mode.

    公共文化政策是推动国家文化繁荣发展的基本动力。建立国家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实验基地,打造国家新型文化智库,是文化部、财政部和高校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在社会科学领域建设一批具有专业优势的实验室”战略部署的一种尝试和探索,也是检视和优化国家公共文化政策的重要手段。由武汉大学承担的国家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实验基地项目于2012年正式启动,通过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一批有代表性的文化事业单位和文化企业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实验基地,建设全国范围内公共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领域的实证观察研究网络。基地建设形成“政策研究+基层实践”的模式,为国家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为基层文化单位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政策通道”。

    一 近十年来的公共文化政策演进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历史性出场和配套政策的设立

    进入21世纪,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确立使原有的文化行业形成了“公益性文化”与“经营性文化”分途发展的格局。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分途发展的方针,特别提出“国家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并鼓励它们增强自身发展活力。坚持和完善支持文化公益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文化事业的公益性定位,使其公共属性日益彰显,并逐步向“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演变,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战略及政策体系在理论上逐步确立。

    2005年,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国家战略正式纳入政策议程,《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要求,“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06年,全国人大十届四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和政府工作日程。2006年9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将“公共文化服务”单列一章置于“文化产业”之前进行论述,明确阐述了建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国家目标和主要内容。2007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规定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内容和主要途径。至此,建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战略框架及政策路径基本定型。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战略的形成过程中,与之配套的公共文化政策相伴而生,一些专门性公共文化政策的出台,成为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各项具体服务项目的推动力量,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通知》(2006)、《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场次补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2008)等。

    (二)公共文化服务政策体系的“三级结构”日益完善

    自2007年国家全面部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来,有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国家目标、中央政策和地方措施不断出台,公共文化政策不断充实,逐步形成三层次的结构体系。

    第一,国家宏观战略层面日益明确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容、建设方向以及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2008年全国人大十一届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指出,“特别是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推进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201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以农村基层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和建设内容,即“要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12年2月出台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从“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2012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进行了更加系统、规范的阐述,规定了“十二五”时期公共文化体